[聚焦兩會]營造產業發展良好外部環境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
“目前,行業遇到的問題較多,要分清哪些是市場競爭行為導致的問題,哪些則需要政府運用有形的手,構建一個更為公平和透明的市場運作機制。”全國兩會開幕,今年行業上下熱議的話題集中在用工成本上漲、融資難、融資貴、棉花價格波動、稅負減免、節能減排等方面,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采訪中亮出了觀點。
他著重強調,在新一輪的國際資源配置中,公平透明的外部經濟環境和健康的市場競爭機制,對包括紡織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來說,都已成必需。
期待打破“棉價”、“融資”困局
記者:當前行業面臨種種壓力和需求,在中紡聯“春季大調研”中,您對此是否有了一些更為深入的認識和看法?
王天凱:此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春季大調研”共派出8個綜合組,還有多個專業組,前往全國重點紡織產業集群調研,走訪了上百家企業,并組織了多場政府、協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座談會。從調研結果來看,開局基本平穩,但影響行業安全平穩運行的隱患也比較突出。
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歐、美、日等主力市場回暖跡象不明顯,勞動力成本增加過快,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棉花價格撲朔迷離等企業運行壓力較大,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需要重點關注。
雖然問題較多,但是,我們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市場競爭行為導致的問題,哪些則需要政府運用有形的手去解決。我認為,勞動力成本上漲,從根本上說,依舊是符合供求規律的市場行為,但棉花價格波動和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確實是受到了相關體制機制的影響和制約。
記者:針對這些問題,今年兩會您將重點提交哪些提案或建議呢?
王天凱: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不但相當比例的國際訂單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國內不少大型紡織服裝企業也出現了到東南亞辦廠的趨向。這讓很多人提出質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優勢在逐步喪失?還是應歸咎于競爭環境的不公平?
我認為,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逐步喪失的質疑,完全可以予以否定。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成熟的紡織產業鏈,更擁有大批的熟練工,訂單的部分轉移在全球資源配置過程中是一種常態,但真正能替代中國在國際紡織產業鏈中地位的國家目前還沒出現。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風險和隱患的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我國棉花流通體系與國際市場脫節,棉花價格遠遠高于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東南亞國家,這本身就會產生一種驅逐效應,導致國際資源的畸形分配?;仡?011年的出口數據,我國純棉紡織品的出口跌幅最為明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
調研中企業頻頻反映,棉花問題對于企業生存的影響是首要的、突出的,迫切需要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否則,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競爭優勢。棉花問題也一直是兩會上熱議的話題,今年,我們將適當調整提案角度和提交方式,為行業企業爭取有利政策。
融資難、融資貴同樣是此次重點提交的提案。今年,紡織企業整體銷售受阻,庫存積壓,資金鏈緊張,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貸款是流動資金的重要來源。但是,銀行貸款門檻卻在不斷提高,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保持著30%~40%利率水平,中小企業貸款審核過程復雜,貸款周期短,并派生出“投資咨詢費”等名目眾多的收費項目,讓企業不堪重負。
有效利用市場營造有利環境
記者: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紡織行業小微企業需要一個怎樣的外部環境?這與優勝劣汰是否相悖?您對此如何理解?
王天凱: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這三大定位,是國家在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前提下予以確立的。
當前形勢下,要對紡織產業的三大屬性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保障民生已然成為時代的主題,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是國家大力提倡和扶植的重點,紡織產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吸納就業的職能屬性不可小覷。
需要明確的是,減輕企業負擔、出臺鼓勵政策與構建公平、透明的外部環境并不對立。以廣東東莞為例,當地有成千上萬家的小微企業,當地政府也認為每年關停兩三百家企業是正常的市場行為,是一種常態,也在可控范圍之內。但是,我們希望這些關停企業是真正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優勝劣汰,而不是因為在市場競爭中沒有享受到公平的資源和待遇。
企業是產業的基本細胞,小微企業是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我國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就目前來說,政府在真正有效地運用市場經濟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做得還不夠充分,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記者:和高新技術企業相比,紡織服裝企業享受的優惠少、扶植少,在轉型升級、走品牌化發展道路過程中,目前遇到了哪些問題?
王天凱:我們常講,在趨緊環境下,要鼓勵企業升級轉型,走品牌化道路。紡織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有能力做自主品牌并將自主品牌做大做強的畢竟是少數。在廣東,一些企業向調研組反映,做品牌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和心血太大,一旦開始,就“如同兩只腳踏進了泥潭”,拔不出來,往往是“飯燒到一半,柴火已經用盡”。
放眼國際,品牌所帶來的附加值和影響力有目共睹,而打造品牌卻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支撐一個品牌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涉及商業模式、營銷推廣、企業文化、上市運行、資本運作等方方面面,其模式是多元化的,摸索的過程充滿了風險。
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健康成長,對紡織服裝產業來說十分重要。我們在紅豆、以純等品牌企業看到,一個優秀的自主品牌,往往可以帶動幾百家配套中小企業的發展??梢姡放破髽I壯大發展,能給中小企業提供生存空間,而中小企業做好產品定位,也能為大企業的升級轉型提供基礎,兩者是血肉相連的關系。
近年來,各行各業對打造品牌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就紡織服裝產業而言,企業面對的卻是棉花瓶頸、印染瓶頸、融資瓶頸等一系列關乎生存的基本問題,這是值得深思的。
品牌的誕生并非企業個體行為,相比于意大利、法國,乃至韓國和日本,其地域品牌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擁有號召力,這與政府的導向和支持密不可分,我國在這方面亟需構建一套完整的指導方略和扶植體系。
記者:除了借助兩會這一平臺,中紡聯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會構建一些機制體制,為行業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全國的紡織服裝產業中形成了比較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要更好地發揮出聯合艦隊的作用,著重在制度、文化、資源梳理整合和隊伍建設上予以完善,與時俱進,構建當下為行業和企業服務需要的制度體系。
目前,聯合會新一輪的制度和文化建設已經起步。最近,聯合會正把各個專業協會和相關產業集群進行整合,共同建立一個統計分析機構,貼近行業做分析,為做好基礎工作提供支撐。此外,還將進一步形成聯合會和地方專業協會、地方政府的聯動機制,探索一條更有有效的溝通渠道和途徑,共同為行業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在文化建設上,也將立足于聯合會的特點,提煉出應有的精神內核,使得我們的隊伍更團結、更有力。
對于品牌建設、科技進步、人才培養等有利于我們行業自主長青的重要工作,聯合會也將全面加速,積極探索,為行業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助力。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