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在追求吃出健康的同時,已把“穿出健康”“睡出健康”作為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的時尚來追求。由此,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保健功能紡織品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即將出版的《中國保健用品產業發展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保健功能紡織品行業的產值有望達到1000億元規模,并逐步將產量大收益小、勞動力成本高、產能過剩、缺乏競爭力的傳統紡織產業,調整和改變成為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華峰告訴記者,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保健功能紡織品表現出市場化程度高和就業貢獻大兩個主要特征,但到目前為止,國家尚沒有明確定義和統一的法規對這一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只有陜西、山西等省有相關的地方法規。而多頭多級審批,導致保健用品過多過濫,給市場監管帶來極大困難。
《藍皮書》指出,依據《保健功能紡織品CAS115-2005》的協會標準,按保健紡織品產品用途分為床上用品、服飾制品和其他用品三大類。在上述行業中,大中型企業在保健功能紡織行業數量極少,僅占6%。徐華峰認為,這一數據反映出保健功能紡織行業大多是規模較小的企業,集中度偏低,目前還難以形成較大的發展后勁。
從紡織行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看,我國功能紡織行業內企業所有制形式眾多,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等,基本涵蓋了我國現存全部企業類型。其中,私營企業數量達到1858家,占比達到90.24%,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
與國內著名的紡織服裝產區相對應,保健功能紡織品的產業集群地區也具有明顯優勢,主產區前五名依次為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山東。企業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圍繞著專業市場或出口形成了以眾多保健功能紡織產品為主的區域產業集群。
目前,保健功能紡織品表現出了一大新景象,即突破了老年市場的局限,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消費需求而開發出的有特色、針對性強的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務日趨增加。
徐華峰說:“保健功能紡織品行業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布局不合理;科技貢獻低,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技術壁壘限制主要為綠色壁壘;棉價上漲增加造成企業成本壓力增大。”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保健功能紡織品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并有望異軍突起,形成新的產業利潤上升空間。就此問題,《藍皮書》上提出,解決行業困境的基本手段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在宏觀層面,應該強調管理標準化,積極建立我國反貿易壁壘機制,同時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在微觀層面,行業應全面提高自主創新力,強化科技的引領作用,強調與國際技術標準接軌,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最根本的,企業應從自身角度出發,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為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