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起點規劃“紡織谷” 打造中國曼哈頓
紡織可以稱得上是青島工業的開篇之作。她像連綿起伏的山脈,高低錯落地延伸著;她像生生不息的河流,波瀾而順勢地流淌著;她像女人們精心編織的錦卷,用斑斕的絲線演繹出五彩的傳奇。 走進紡織的帷幔,在時空交錯間,我們總能觸摸到這座城市律動的脈搏,在時代的沿革中,青島紡織曾經的“上青天”美譽,已永載中國工業發展的史冊。 而今,“紡織谷”在四方區的強勢崛起,驟然勾勒出青島紡織工業發展的新藍圖。 四方的紡織情愫 青島的紡織工業從四方起步。 四方的紡織就像一部歷史,它很厚,也很重。 從1916年第一家紡織廠在四方成立,四方區就如同青島紡織業的搖籃,坐落于轄區內的國棉一、二、三、四、五廠等紡織企業,書寫了一代代紡織工人徘徊勞作在織機間,留下了數不清的腳印、汗水和寫也寫不完的故事。 她,誕生在黑暗動蕩的年代,殘留帝國殖民主義在中國擴張的印跡,書寫著紡織工人為爭取民主自由的美好生活有血淚贏得勝利曙光的篇章,領略著紡織姐妹們從舊社會的“棉花蟲”一躍成為新中國“花仙子”的揚眉吐氣,歌頌著用金梭銀梭舞出的開放年代,鐫刻著紡織工業一步步走向輝煌的足跡。 四方的紡織就像相冊中的老照片,雖然在歲月的沖刷下它早已褪去了表面的光鮮色彩,但那份早已融入骨子里的情感,不僅因為紡織與四方的地緣關系,更深的是四方人對紡織的那份無法割舍的聯系。 那些從小就生活在紡織廠區的老四方人總少不了這樣地描述:“從上個世紀初第一代紡織工人走進轟鳴作響的紡織車間,我們的祖祖輩輩、一家老小就注定與紡織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時候,只要我們聊起‘紡織’,大家似乎就重新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可能說的就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祖輩,要么就是親友。”這也許就是四方人對紡織的情愫。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周圍競相快速發展的態勢,作為傳統工業大區四方區步入轉型升級的發展軌道。當我們愈發清晰地感覺到這方區域在為新一輪的矩陣勾勒描繪時,我們也在試圖梳理、總結和提問:“未來引領四方經濟的市場主體是什么樣的;他們具備何種特點和競爭力;他們將面對什么樣的競爭環境;如何完成更進一步的飛躍?” 立足區位資源優勢,發展高端產業集聚區,四方區逐步有了這樣的轉型思路。事實也證明,這樣的思路行得通。例如我們之前曾報道過的“橡膠谷”模式,在不過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已經成功引入了軟控股份、德國朗盛、中化國際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金融擔保機構以及中介服務機構100余家企業入駐。這未嘗不是一次為青島實現“藍色跨越”,為四方區域轉型最具實驗價值和實踐精神的一次積極探索。 “紡織谷”實為再度乘勢而上,順勢而生,其意義不言而喻。“四方區不僅可以在‘谷’內規劃區域,為老廠房重燃生機,也能對青島紡織行業歷史文獻資料、紡織產品、機器設備等寶貴遺產進行收集整合,建設青島市紡織博物館,從而為實現紡織文化的歷史傳承,發展文化產業基地。 更為重要的是,打造‘紡織谷’有利于推動紡織產業集聚發展,為吸引企業總部、研發機構、高端人才入駐,從而完善高端產業鏈,進一步為四方區轉型升級再添動力。”四方區委書記紀敏如此表示。 “紡織谷”模式 其實“紡織谷”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園,盡管它誕生于原國棉五廠的舊廠區,但卻已經擁有了青紡聯全國紡織行業推介的50家中國紡織服裝強企之一的鼎力入駐。其獨特的核心技術能力和系列化的產品能力,是國內紡織行業唯一的“國家多組份差別化紗線坯布開發基地”和“中國多組份紗布精品基地”。 而隨著青紡聯與奧地利蘭精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為蘭精公司提供在中國供應量最大、纖維品種最全的客戶。為青紡聯“做中國功能性紡織品專家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從而為企業從纖維素纖維到終端產品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奠定了行業領軍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青紡聯以纖維科技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也是青島紡織深化改革的最大成果。“我們依靠百年積淀的工藝技術優勢和近年調整形成的創新能力,從產業鏈的最前端入手,開展高端纖維的研發攻關、生產制造,然后通過以工廠為基礎、研發和品牌并重的‘啞鈴型’、一體化發展,帶動紗線、面料、家紡、服裝等整個價值鏈的提升。”青紡聯集團董事長閆勇這樣闡釋。 與此同時,四方區打造“紡織谷“的科研優勢也很明顯。據統計,目前青島市擁有紡織行業科研院所22家,其中,青島纖維新材料與現代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喜盈門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為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紡織、服裝學科獨具特色。 種種要素的集合,為“紡織谷”的高端起步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紡織谷”的初步構想,首先就是依托青紡聯在行業內技術、人才、市場等優勢,整合政府、大學、科研所以及知名紡織企業等多方資源,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建設紡織研發創新基地、精品生產基地、企業總部基地、工業文化旅游基地、現代服務業聚集中心、紡織產品(全球)交易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紡織產業資金、研發、生產、交易、服務平臺。 “紡織谷”的最終目標將實現“兩個聚集、兩個提升”。簡單而言,就是聚集全球紡織行業產品、技術、信息、市場和人才,聚集紡織業研發、生產、貿易及品牌傳播等產業;提升青島紡織業國際地位和山東乃至全國紡織產業發展水平。 如果要為“紡織谷”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一個可借鑒的樣本,曼哈頓BID地區是最佳參考。 眾所周知,紐約是世界五大時尚之都,而曼哈頓城區時尚產業集群中企業數量及就業人數占全紐約時尚產業的79%,遠高于其他區域的總和。 這個占地3.29平方公里的時尚商務發展區,涵蓋了服裝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和要素,同時該地區也是紐約的服裝產業制造中心,承擔美國本土生產的女裝18%的制造。在該重點保護區內2324家企業中,91%從事服裝制造及制造配套活動。 BID地區圍繞服裝制造特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保證了服裝產業從設計、采購、制版、裁剪、定標、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高效運轉,正是這種高質量的生產制造功能成為吸引設計師和企業聚集在該地區創業以及辦公的首要因素。 這里還擁有全美最好的服裝學校,也是最大的服裝商貿交易地,所有要素構建的這一平臺,讓互為上下游環節的企業在其間無縫鏈接極大提高了溝通和交易的效率,同時也大大增強了整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再現“上青天” 據我國紡織業相關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提高超紡、高紡、功能性、差別化等纖維技術的創新。主要源于消費者需求結構的變化以及產業空間轉移、調整,從而倒逼國內發達地區紡織工業必須轉型。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就直言,“過去中國紡織業一個比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要素成本低。但是2010年的節能減排硬約束、勞動力價格的增長,以及棉花、化纖等原料價格的異常波動等事件告訴我們,中國紡織業已經告別了低成本時代,市場環境將更加復雜,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青島作為中國近現代乃至當代重要的紡織業發展基地,一直將紡織列為全市重點發展產業,在《重點產業發展推進方案》中明確提出,“在結構調整方面,要打造以時尚創意為核心,進一步打造完善集設計、加工、制造、銷售、會展為一體的紡織服裝產業鏈,穩步提高青島紡織服裝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地位。提高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能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提升青島棉紡企業整體裝備水平。” 目前,市內四區的紡織產業逐步進入平穩快速發展,產業空間格局優化,剝離大規模制造功能,朝著紡織產業鏈上下游高端環節轉移的趨勢演變。此時再度省視四方打造“紡織谷”這一系列的“組合拳”,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緊抓時代調整機遇,青島紡織業美好未來的有力形塑者就在當下。 今年6月份,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政務專報關于借鑒“橡膠谷”發展模式,加快籌劃“紡織谷”建設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后,市政府王廣正副市長等有關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對“紡織谷”建設工作給予指導。 10月10日,在全市科學發展觀重點項目觀摩會上,青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紡織谷”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寄予厚望。王廣正副市長指出,“紡織谷”項目要高起點謀劃、定位要準確,項目啟動要迅速,爭取盡快出形象。 為此,四方區政府與青島紡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紡聯)積極互動,雙方組建了專門班子,并充分進行對接,深入研究和探討“紡織谷”發展思路和推進路徑。 10月28日,“紡織谷”第一次聯席會議在青紡聯會議室召開。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廣正出席會議,青島大學校長王安民、青島紡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閆勇,四方區區委書記紀敏、區長張杰、區委辦主任、統戰部部長于洋、副區長焦明偉以及青島青大產學研中心有限公司、橡膠谷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參加此次會議。 會上,四方區關于“紡織谷”建設有關情況的匯報,對“紡織谷”項目規劃范圍、推進機制、啟動項目等相關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 預計通過打造“紡織谷”,到2020年,力爭建成規劃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集高端商務樓宇、研發中心、交易中心、博物館等為一體的紡織產業聚集區,構建起由30-50家國家、省、市級科研院所和重點實驗室等緊密合作的科技創新體系,引入各類企業總部100家,完成投資100億元,實現年交易額1000億元以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