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紡織業:提升品牌 著眼未來
張家港紡織業是江蘇省張家港市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已形成棉紡織、毛紡織、針織、服裝、化纖、印染、紡織機械等多品種、寬領域的產業格局,其中,華芳集團、澳洋集團名列全國紡織工業百強企業,華芳紡織、澳洋科技、駿馬股份(新加坡)、鹿港科技分別在境內外上市。面對目前復雜的經濟環境,張家港市經信委副主任丁建華表示,需求不旺已是不爭的事實,企業應加強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調整,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科技和品牌貢獻率,充分發揮張家港大企業和區域產業群相對集中的優勢,繼續在優化結構和品牌建設上下工夫,為以后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提升品牌對產業的支撐作用 “今年,從行業來看,張家港紡織業中的棉紡和毛紡業在低谷徘徊,化纖業,特別是特種纖維紡織效益較好。企業仍以多品牌建設為主,不斷提升品牌對紡織產業的支撐作用,并以華芳集團、澳洋等龍頭企業為依托,打響了品牌帶動戰略。”丁建華說。 前不久,東渡集團旗下童裝品牌伊思貝得舉行了“愛在六一愛心公益之旅”活動。伊思貝得是以做出口為主的東渡集團在幾年前創建的自主童裝品牌,目前已獲得“江蘇省名牌”稱號。伊思貝得的快速發展是張家港紡織業不斷提升品牌對產業支撐作用的一個縮影。在纖維、紗線和面料方面,張家港紡織并沒有因為是中間產品而輕視品牌的作用,而是通過樹立高品質形象提高附加值。例如,華芳集團開發生產的“金華芳”精品棉紗,經緯雙彈、納米抗皺高檔色織面料,精梳毛滌高支薄花呢,精梳高支毛絲花呢等新產品,得到了國內外知名客商的一致好評和市場的廣泛贊譽,“華芳”牌系列產品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華芳”商標榮膺“中國馳名商標”。駿馬集團的主導產品錦綸6浸膠簾子布多次被評為“江蘇省名牌產品”,“駿馬”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澳洋集團的澳洋牌紡織原料、呢絨先后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港洋紡織實業的港洋牌精紡呢絨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普坤實業的“普坤”牌商標榮獲“江蘇省著名商標”稱號。欣欣高纖公司擁有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天欣”牌商標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江蘇名牌產品。在服裝方面,兄華服飾的兄華牌襯衫、西裝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目前,鹿港科技也創建了“SINFONIA”、“ARMONIA”、“LANIFICIOLAMALPENGA”等品牌,開始從紗線、面料、服裝等方面踏上了品牌經營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張家港紡織業的品牌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基點,注重品牌培育,實行品牌帶動產業戰略。目前,華芳紡織研究院申報了國家一級實驗室,并著手成立博士后工作站;鹿港、普坤等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紡織研發中心,大多數紡織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 堅持結構調整對產業的優化作用 近年來,張家港紡織業開始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的拓展,規模以上企業支撐作用日益顯現,前十大企業的銷售總量占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56%。華芳集團棉紡產業規模已處于亞洲第二,毛紡織產業躋身全球最大的精紡呢絨生產基地之一;澳洋集團的粘膠產能30萬噸,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三;駿馬集團現有10萬噸鋼簾線產能,是全國最大的輪胎骨架材料生產基地;龍杰化纖已逐步形成以滌綸工業長絲、差別化民用絲、軍品長絲為主導的產品結構體系;欣欣高纖今年被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授予“國家滌綸差別化雙組分超細旦纖維生產和研發基地”稱號;新芳集團成為半精紡紗線生產基地。 張家港紡織的結構調整同樣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不斷提高裝備水平和生產效能水平,全市紡織產業中80%以上的紡織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鹿港科技引進意大利先進紡紗設備,有效節約用工成本50%以上,項目完成后,可新增竹纖維、空調纖維、抗菌環保纖維等功能型混合線紗2000噸。東渡紡織引進國際高、精、尖的材料模擬測試檢測設備、自動化面料染色試樣系統、低浴比環保氣霧染色設備、低能耗節能型面料后整理設備、CAD服裝設計系統、全自動服裝裁剪系統、服裝自動化生產控制系統、特種電腦繡印花設備等專用設備,有效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丁建華表示,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考慮,張家港鼓勵紡織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如轉移到西北部棉花等原料產地,以及國外成本凹地。華芳集團2006年就投資建設新疆石河子棉紡項目,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投入5億元,規模為17萬錠,項目全部使用前道清鋼聯、后道細落設備等國內外高檔紡紗設備組合;2011年,華芳石河子二期擴建項目——“利用資源和技術優勢擴大生產生態環保型棉紡產品”通過項目竣工驗收。2003年,東渡集團在馬來西亞建廠,拉開了制造基地轉移的序幕;2005年,東渡集團在柬埔寨通過參股、合作等形式,建起又一家海外生產基地,目前已擁有上萬名員工;2010年,又在江蘇蘇中、蘇北等地區建起了新的生產基地。目前,東渡集團已形成總部、研發、品牌機構和高科技面料制造業在張家港,外貿中心在新加坡,制造基地分布國內外,銷售市場在美國、歐盟、日本的國際化格局。 “企業可根據市場和自身的情況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如有的企業規模小,可以走專精尖的道路,不追求產量和規模,以提高附加值為主。此外,張家港紡織業在已形成的中國氨綸紗特色名鎮——金港鎮、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塘橋鎮等產業集聚地,以及蘇州市紡織品毛衫(塘橋)特色產業基地、蘇州市氨綸紗(金港)特色產業基地、蘇州市毛紡織(楊舍)特色產業基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產業集群產品結構和企業間相互配合的組織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效。”丁建華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