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業親歷者說:歷經考驗 執念夢想
節約資源創新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名譽會長 徐文英 過去的10年,正好是我國棉紡織業快速發展的時期。新世紀初,中國棉紡織行業在經歷了兩次壓錠調整后,實現了全面扭虧為盈,關鍵是淘汰了落后產能,增加了先進設備,同時行業資本結構變化,企業實現了機制的轉換。兩次壓錠帶來了技術升級,加入WTO又擴大了市場空間,被壓抑了10多年的增長需求得以釋放。 棉紡織行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產量快速增長,2011年底,規模以上企業紗線產量2894萬噸,紗錠數1.2億錠,布產量620億米,10年中紗線年均增長28%,紗錠年均增長23.8%,布年均增長11.3%;棉紡織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11年棉紡織及服裝出口達到875.6億美元,10年間增長5.7倍,年均增長47.4%;經濟效益提高,2011年棉紡織業實現利潤859.08億元,利潤率從2001年的1.73%提升至5.55%;技術進步加快,裝備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2001年,棉紡織業共有212萬人,2011年用工255.5萬人,10年間用工只增長了20.5%,銷售收入卻增長了800%。 我國棉紡織業在國內紡織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世界范圍內同樣占據了重要地位。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拉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中國棉紡織行業化纖短纖的使用量翻了一番。隨著使用化纖短纖數量逐年增加,激發了化纖新型纖維研發的活力。棉紡織業的蓬勃發展還增加了棉農收益,拉動了麻、竹、木棉等種植業的發展。從下游來看,棉紡織業的發展對針織、家紡、印染、服裝等行業的生產及出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國棉紡織業近年來在不斷的調整中擴大市場空間,充分體現出了基礎產業的競爭優勢。10年來中國棉紡織的高速發展滿足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今后10年的方向是轉型增效結構調整,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提高科技和品牌貢獻率,由棉紡織大國向棉紡織強國發展。 根據市場需求,棉紡織企業將更好地應用優質高產的紡紗織造設備,實現自動化和連續化生產,淘汰落后產能,研究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的生產加工方法,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擴大內銷市場,實現兩個市場共同增長。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資源,創新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向環境友好及集約型產業結構轉變,向更完善的市場秩序轉變。 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我國現行棉花流通體制對產業的制約越來越突出,降低了棉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迫切希望國家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實現完全市場化。這對棉紡織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加減中體現智慧 10年來,際華三五四二公司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紡織“小卒”發展成一個紡織界的“明星”,這得益于我們堅定不移地把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作為企業發展源動力。公司按每年不低于銷售收入3%的研發投入,保障研發工作扎實穩步推進。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從根本上扭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品牌之路是一個紛繁復雜的過程,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競爭加劇,同質化產品引發的是市場的被動和需求的盲目,可以說品牌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它是支撐市場的強大基礎。我曾在歐洲紡織品交易會上看到,面料和質量差不多的服裝,國外品牌可以是國內品牌價格的幾倍甚至十幾倍。這對我觸動很大,更加堅定了打造世界品牌的決心。10年來,公司一直致力于塑造品牌,“沒有品牌就意味著平庸”,這是許多企業家達成的共識。 以品牌帶動加快市場結構、產品結構和客戶結構調整。實施產品差異化的競爭戰略,這是公司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未來幾年,公司將以“‘強二進三’調結構,‘兩制’驅動創一流”的發展理念,堅持走精品名牌戰略。公司在調整結構方面要做好加減法。做加法是要積極開發具有獨特技術優勢、市場前景廣闊的新產品。而對于行業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邊際利潤貢獻小的產品,要做減法,淘汰落后的產品和產能,對現有的生產線和產品進行優化升級。緊跟國家產業調整和發展的方向,重點加強新領域、新用途、新材料等產品開發,使公司的主導產品向高、精、尖、特、專、新方向發展,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浴火后的華麗蛻變 無錫四棉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寧寧 10年來,企業的起伏發展讓人難以忘記。特別是2007年期間的企業退城進園搬遷,從情感上說,離開具有百年歷史的原址讓人難以割舍。從過程看,千頭萬緒,驚心動魄,生產和新址重建必須二頭兼顧,生產規模、銷售總量和經濟效益隨著搬遷的啟動而漸漸下滑,當時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表,可以說這是無錫四棉發展史上最“痛”的一次。 經過經營集團的科學決策和部署,管理層的精心付出,全體技術人員和員工齊心努力,搬遷、復產齊頭并進,經過停產、搬遷、復產、恢復四個階段,無錫四棉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把搬遷看成挑戰,當作機遇,百年企業完成了蛻變,華麗的轉身,一個現代化的新的無錫四棉展現在了人們面前。新原料、新技術、新設備的大量投入使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是產品品質、品牌聲譽的不斷提高。這段經歷,是企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終身難忘。 面對變化的環境,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勇往直前。無錫四棉始終追求行業最好的知識、信息、技術,并努力保持其處于最佳狀態。在新品種研發、技術革新、提升產品品質和用工機制的變革中敢于實踐,勤于總結,成功推廣。其實紡織企業的“老三基”管理制度關鍵是是在堅持,依靠努力、毅力,把標準化工作、規范化管理持之以恒的貫徹始終,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到極致。這是建設具有專業的精神、專注的態度、踏踏實實做實業的團隊的重要因素,也是是無錫四棉取得今天的成績的體會。 未來,在做精品、做品牌的路上還有很多路要走,而且要一直堅定走下去。“十二五”的大幕已經拉開,《建設紡織強國綱要》也已發布,相信在國家正確方針的指引下,已經走過106年的無錫四棉,在轉型升級建設紡織強國的道路上,必并將走在最前沿,為早日實現紡織強國,發揮應有的力量。 做好企業自己的事 10年風雨,宏誠集團已有無數榮譽光圈圍繞,“重合同,守信用,產品優,技術強”、連續9年獲全國棉紡行業出口創匯和經濟效益前50強企業等,這一系列的金字招牌和榮譽光環,都來得益于公司始終堅守科學發展創新之路,通過管理創新,促進節能減排、低生產成本和化解經營風險;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能效能,促進企業向個性化、品牌化發展;通過產品創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充分滿足市場功能性、差異化需求,一步一個臺階地收獲著市場擴大、銷售業績攀升、技術指標和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的良好效果。 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我們難以掌控,但是我們卻能做好自己說了算的事。在企業的基礎管理中,特別注重營銷體系、設備管理、產品開發、產品質量、重點工程、安全生產、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人財物等方方面面的資源綜合。只要抓住了基礎管理,就等于抓住了產量質量和效益。企業沒有一流的技術裝備,就生產不出適應市場的高品質產品。對待技術創新要毫不吝嗇舍得投入,以大投入促大產出,努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個性化技術優勢。 現階段,適應轉方式、調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宏誠集團以創新為動力,以調整為主線,提質增效,強化管理,發展三產,優化紡織家紡產業結構,提升紡織家紡綜合競爭實力,創造優異的生產業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這10年間,最大的變化就是企業改制,企業性質發生了根本轉變。2005年鄭州市政府開始在鄭州市紡織系統推行“以土地換生存”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5年的時間,我們完成了組織企業新廠區建設、老企業搬遷、新廠區開工生產的企業歷史性任務,實現了穩定完成改制、邊生產邊搬遷的“無縫搬遷”創新模式,保證了廣大職工崗位不少、工資不少、生活穩定。 從改制開始到新廠區建成開工,我們歷經鳳凰涅槃,同時也開創了企業歷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次在安置數千人離職的同時堅持生產經營。在改制過程中,大批員工流失,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全體經營團隊的克難攻堅中,最終取得了人員妥善安置、企業改制搬遷穩定的成果;第一次自己建設廠區。過去是政府建設,勞動局招工,國家安排生產、解決企業問題?,F在,從籌措資金到購買土地、從建筑工程招標到全程監督驗收、使用,企業全程負責,變成一專多能;第一次租賃經營“副業”超越紡織主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富士康富鼎精密工業(鄭州)有限公司已進駐鄭州四棉600畝企業新區。而隨著富士康第二家企業鴻福錦公司的進駐,每年千萬元的租賃費收入已經成為超越主業的穩定收入。 歸結起來,鄭州四棉取得成績的主要原因有幾點:一是經營團隊的奉獻精神。在企業改制中,大多數管理人員發揚幾十年養成的敬業奉獻精神,拋開個人得失,全力以赴配合企業工作。二是全體職工的吃苦耐勞意志。全體職工出于對企業的熱愛和熟悉,克服了暫時的經營困難、上班路途較遠等困難,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和企業同舟共濟。三是科技研發隊伍的堅持不懈。雖然企業搬遷造成很大壓力,但是科技研發工作始終沒有停止,產品圍繞客戶需求不斷創新。四是企業文化的堅定延續。企業文化是“團結、文明、求實、進取”,“求實”在幾十年的積淀中,形成了鄭州四棉人踏踏實實干工作的優良傳統。無論什么時候、碰上什么問題,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是我們一步步走向未來的法寶。 未來,我們認為企業發展方向應該是:一是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收入的提升,更加注重內需、產品的高質量及多樣化。二是自創品牌向國際市場進發,努力規避國際貿易障礙,避免低端競爭。三是向上下游市場開拓進取,穩定原棉供應,延長企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四是探索產業轉型,在條件合適時候,積極開發房地產、物業管理、物流等項目,爭取以“副業”養“主業”,發展好紡織主業。 向非棉產業領域進軍 山東流云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錫建 10年前,山東流云公司生產規模6萬多錠,員工人數1000多人;現在,公司生產規模達到了環錠紡18萬錠,線錠2萬錠,氣流紡2000頭。員工人數近2000人。隨著設備水平的提高,員工的勞動負擔逐步減輕,經濟收入連年增長,萬錠用工率逐步下降。 10年前,流云公司整體搬遷擴建,實行全面的升級改造,廠區面積300畝,比原來擴大了3倍。廠區及車間生產流水線設計科學合理,最大限度地節約利用了各種資源、能源,為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能提供了科學保障。在實施搬遷擴建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企業注冊資本金由1000萬增加到了3860萬,企業名稱由“高青流云紡織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山東流云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以全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10年后,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億多元,躋身全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生產線可根據客戶訂單要求,單紡80支、100支、120支高支數紗線,保質保量靈活批量生產。 10年間,公司經歷了企業改制、亞洲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棉花價格劇烈波動、歐債危機等一次次考驗,但公司領導班子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創新管理,團結帶領職工積極應對,公司規模逐步擴大,每年產銷基本保持平衡。今后10年,公司將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吸收新工藝,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非棉產業領域進軍,創造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努力保持企業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實現企業健康快速和諧發展,跨入全國紡織企業百強之列。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