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紡織品利用將催生新產業
記者近日從中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籌備會上獲悉,“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強廢舊紡織品行業管理,建全回收體系,推廣先進技術,培育加工、分揀龍頭企業,建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使之逐步形成一個新的產業。 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副秘書長王書文介紹,我國每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多達300多萬噸,僅北京、天津兩地就達幾十萬噸。目前有2600萬噸的舊服裝需要消納,但利用率不到1%。除下腳料利用一部分外,其他均以服裝的形式存在。目前,在綜合利用廢舊服裝方面存在回收無序、管理落后、標準缺失、加工水平低等問題。他說,廢舊紡織品行業至今沒有一個正規系統的組織,因此,及時建立中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平臺,提升它的整體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正規軍不敵“游擊隊” 目前,我國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和加工,基本上屬于“初級階段”。從業人員包括回收公司、個體戶、民營企業等,由政府主導的正規回收企業很少。 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參與了上海2012~2014年環境保護和建設3年行動計劃實施行動,是上海廢舊服裝回收利用循環經濟項目的主要執行者。 公司將回收來的居民舊服裝、鞋帽等進行分類和再加工。較好的服裝捐給災區;破舊毛衣分拆成毛線消毒后重新編織成新毛衣;部分挑選的服裝出口非洲一些國家。目前,在上海已經有700多個社區參與了舊服裝的回收利用,形成了一個回收、分類、加工、出口“一條龍”的舊服裝回收利用體系。 公司負責人楊膺鴻給記者看了“熊貓型舊服裝回收桶”的照片,他說,“我們已在上海100多個社區放置了這種舊服裝回收裝置,市民可24小時把舊服裝、鞋帽放進去,方便我們回收”。 溫州天成紡織有限公司是最早涉足服裝邊角料回收利用的企業,在廢舊服裝回收領域已經度過十幾個年頭。 公司總經理李成介紹說,公司主要是回收、進口服裝下腳料,然后對這些紡織原料進行開松、分解,消毒,制成再生纖維后加工成服裝,并出口到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許多著名的運動品牌如阿迪達斯、耐克等都是天成公司的客戶。”李成說,比起這部分正規企業,我國廢舊服裝的主力是遍布在城市農村的個體回收大軍,他們無正規組織系統,多為自發形成,散兵游勇,大都處于半地下狀態。據有關部門調查,這些回收舊服裝的“游擊隊”,主要分布在河北滄州、浙江蒼南等地區,普遍存在規模小、加工手段落后、回收無定點、衛生條件差、甚至以次充好等問題,亟須規范管理。 未來或可成為新產業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已占全球一半以上,2011年達4130萬噸。隨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波動,紡織工業原料資源瓶頸越來越突出。目前,我國除桑蠶絲不需要進口外,其他纖維均需要進口,我國已經成為紡織原料進口大國。 專家認為,解決目前紡織原料制約的途徑有三:一是發展不與糧爭地的麻類纖維;二是向海洋要纖維;三是利用廢舊紡織品。這個產業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推動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提升整個行業水平,使之產業化、陽光化、專業化、集聚化、高值化,毋庸置疑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十二五”期間,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紡織工業體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其中,節能減排,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是題中之義,已經列入國家科技部、發改委支持的產業化項目,紡織“十二五”規劃也將其列入其中。 當前,要提高廢舊紡織品行業的整體水平,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即廢舊紡織品不等于偽劣紡織品。一提廢舊紡織品首先想到黑心棉的觀念需要改變。其實,廢舊紡織品的用途很廣,尤其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優勢明顯。廢舊紡織品的消納大有文章可做。如經過開松、加工的廢舊紡織品纖維,纖度達到22mm以上,就可以重紡面料。達不到這個要求的短纖,可向汽車材料、建筑材料方向延伸。如制作墻體材料、水泥增強材料、消防龍帶等產業用紡織品,是消納廢舊紡織品的出口通路。北京地質大學開發的石油鉆井潤滑材料就是用舊服裝加工后制成的,這說明廢舊紡織品可利用的價值無限,市場很大。國內一些看到市場商機的廠家已經在著手上設備,建廠房,加入到回收、加工舊紡織品的大軍中來。 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對廢舊紡織品在產業政策上的支持,廢舊紡織品產業聯盟發揮產學研的作用,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攻關,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集聚效應,一個新的產業必將出現在向紡織強國進發的行列中。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