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拾紡織業
美國制造業產值的增長與美國大型企業接連回縮制造陣線,將國外工廠遷回本土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近期,構筑裝備、家具、紡織品服裝等傳統制造企業回歸美國的跡象尤為顯著。面對中國工人薪資水平不斷上漲的預期,一些美國企業表示無意在華“戀戰”。無論是緣于適應新環境的積極調整還是客觀下的必然,美國制造業的回流都值得關注。 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預期
美國知名紡織服裝網站Just-style于近日發表了題為“中國迎來生產力的二次革命”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工資正在上漲已不是什么秘密,事實上,按照中國政府預計,到2015年中國工人的平均薪資將至少上漲80%。同時生產力水平也會提高,在未來5年內服裝產量預計將翻一番。因此,美國服裝企業需要重新制定生產布局以應對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漲。
“不僅是西方人預計到了中國的工資將會持續上漲,中國政府制定的下一個5年計劃也透露了‘到2015年中國工人的工資將至少上升80%’的預估。”5月初,波士頓咨詢集團(BCG)發布預測指出,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將繼續攀升,預計到2015年勞動力成本上漲勢頭將有所放緩。相關發言人表示,“中國工資調整后的生產成本將開始與美國接軌,生產力水平與美國相當。此后,美國將必須增加創建制造業的投入資金,才能保持其市場競爭力。而要推動美國制造業的復興,離不開政府補貼和支持,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如服裝和紡織等工業領域。”
為促進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的制造業重建,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多重鼓勵項目,包括貸款、資助、債券和減免稅收,可按照各企業的特殊需要提供合適的優惠條件。不僅如此,美國政府為此還為吸引外商投資紡織業做出了努力。近期,美國開始興建一些納稅人投資的資本密集型紡織工廠。去年,巴西企業桑塔納撥款1億美元在得克薩斯州創建了牛仔布工廠,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桑塔納最終還獲得了美國官方的贊助。而美國政府為推動制造業發展所作的努力也著實取得了成效。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美國制造業部門實現了連續23個月的擴張,連續25個月的經濟增長。相比5月份的53.5%,6月制造業指數(PMI)上升到了55.3%,上漲了1.8個百分點(指數高于50%表明制造業在擴張)。ISM指數還顯示,制造業也在繼續擴大招工規模,就業指數在6月份達到59.9%,上升了1.7個百分點。
本土擴張或遷至他國
除了回歸本土生產,美國制造商還有自己的第二套方案。波士頓咨詢集團強調,如果中國的工資上漲速度高于亞洲其他地區,美國的生產商會將生產轉移到較貧窮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可能要比中國低80%甚至更多。目前,美國企業已在做最后的調整和權衡,未來,無論是選擇“轉移”還是“回巢”,美國制造業遷離中國都已成定勢。
2007財年,位于中國的代工廠為美國耐克公司生產了35%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的代工廠分別為耐克公司生產了31%、21%和12%的耐克品牌鞋類產品。到了2010財年,越南代工廠所占的比例上升為37%,中國以34%的份額位居第二,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所占的比例分別是23%和2%。“越南制造”憑借其成本優勢取代了“中國制造”,一躍成為耐克品牌全球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
耐克生產基地的遷移是美國制造商發展戰略重組的典型代表。隨著工資水平和勞動市場帶來的就業機會的增加,中國經濟從出口朝著有利于消費方面發展。人民幣的升值也使得制造商低價位產品已然緊縮的利潤空間更為降低,如鞋類與成衣產品。在這樣的形勢下,美國制造商不得不為保證企業的自身利潤而從長計議。正如美國經濟學家MarioMoreno所說,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促使美國制造開始‘逃離’。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從投資來源地看,亞洲對華投資上升,美國對華投資降幅較大。今年1~6月,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0850家,同比增長9.83%;實際投入外資金額525.3億美元,同比增長23.88%。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727家,同比下降5.0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6.79億美元,同比下降22.32%。
制造業回升及對華投資收緊跡象表明,美國的實體經濟正在振興,美國“再工業化”戰略正在生效。隨著美國本土比較優勢的回升,該國制造業回歸本土趨勢將會不斷加強。
中國制造地位難撼動
雖然目前看來,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趨勢是確鑿的,但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其回流強度還沒有達到一個值得重視的水平。據近日公布的美國集裝箱進口數據,2011年一季度,中國制造占美國整體進口的45%,相比2010年第一季度下降一個百分點。中國迄今仍是美國最大的集裝箱貨物的供應商,這一地位還沒有受到明顯的撼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美國制造業的回流尚未形成規模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中美勞動力成本差距還是很大,按照匯率換算,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大約是中國的6倍,這是一個巨大的“鴻溝”,制造業回流美國要跨越這個鴻溝并不容易。另外一點是,中國的市場容量巨大,消費能力高速增長,讓生產基地盡量貼近消費市場是眾多制造商的共識。
另一方面,在美國市場上,中國紡織品市場占有率大約為20%~30%,而其他東南亞國家所占的市場份額則不到10%,目前只是部分訂單有所轉移,與中國相比,東南亞紡織品出口雖然增長快,但基數和規模卻仍然有限。從今年以來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數據來看,中國紡織企業出口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出口量降價升,這就表明了我國紡織業的整體制造能力、產品水平在提升。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會選擇從中國轉移部分低端產品到東南亞國家,中檔產品仍保留在中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
<< [紡織動態]眾華差異化纖維生產線10月投產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