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坐上“過山車” 品牌服裝公司受益棉價下跌
3月以來,國內棉花價格出現連續大幅下跌,棉花購銷不暢,產業鏈各方損失嚴重,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為此,中國棉花協會于5月24日召開行業信息預警系統專家會商分析會,來自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棉花、紡織企業等方面的人士一致認為,近期棉花價格下跌有回歸理性因素,但大幅波動損害產業各方利益,不利于棉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業內分析,棉價的大幅下跌對下游品牌服裝企業來說,意味著成本的降低,這些企業將迎來毛利率和業績的雙提升;而對于棉紡紗線等紡織制造企業而言,則加大了其庫存消化的壓力,盈利空間也被擠壓。 中國棉花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5月26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為24479元/噸,該價格同2010年10月中旬的棉價相差無幾,但看似平靜的價格變化背后,卻隱藏著棉價在7個月內如“過山車”般的行情走勢。 2010年9月,新的棉花年度伊始,在棉花產量預期降低和看漲心理的共同影響下,棉花價格出現暴漲,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棉價自18000元/噸起步,接連突破2萬、3萬關口,至2010年11月11日,棉價觸摸至31302元/噸,最高漲幅達75%左右。隨后展開一波快速調整,20日內跌幅高達17%。 自2011年年初至今,棉價呈現出倒“V”字行情。自年初的27000元/噸左右一路上漲至3月8日的31241元/噸,此后便一路掉頭向下,5月26日走出年內低點,較年內高點已經跌去22%。 對于3月以來的棉價下跌,中國業內人士汪前進表示并不意外,“下跌主要是擠水分的過程,目前棉價已經恢復到實際價值附近。”汪前進認為,盡管本年度棉花供應緊張的事實確實存在,但棉價背離供求基本面瘋狂上漲,嚴重損害了棉業各方利益。伴隨著調控政策的出臺和下游需求的萎縮,市場過度的樂觀已經完全消失,謹慎觀望漸漸成為主流,棉價也在前期市場過度炒作之后向正?;貧w。 業內預計,2010/2011年度國內棉花產需缺口在400萬噸左右。然而,在經歷了非理性的暴漲之后,棉花供需利多已經被過度透支,并超出了整個產業鏈以及國家認可的程度。 而促使棉價“價值回歸”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業界表示,在銀根緊縮的經濟環境下,企業資金壓力加大,對于原料采購都比較謹慎;同時,此前快速增長的全球“補庫存”行情宣告結束,導致紡織服裝出口不旺,也抑制了對于棉花的需求。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685.0億美元,同比增長27.39%。其中,紡織品出口289.31億美元,同比增長34.05%;服裝及其附件出口395.69億美元,同比增長22.93%。然而,汪前進認為,出口額增加主要是由于產品提價所致,單從數量來看,今年前四個月的數量增長僅為5%左右,較去年明顯放緩,而數量增長才能切實帶動棉花需求。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仍認為,棉花并未就此告別“牛市”,綜合成本的提高決定了25000元/噸將成為棉價的新價值中樞,未來5年棉價將圍繞該價值中樞波動。 今年3月,發改委等部門出臺《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提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新疆、山東等13個省份,以標準級皮棉每噸19800元的最低收儲價不限量收購,該政策被業內視為棉花的最低保護價制度,有利于保護農民的種棉積極性,也間接確定了今后棉價的底線。 中國紡織業的出口競爭力并不會因高棉價而受到巨大損傷,但大幅波動的棉價卻嚴重影響了紡織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不利于紡織業的穩定,各方均期盼市場能保持相對穩定。 而棉價的持續回落對于行業內影響不一,原材料價格持續回落降低生產成本,對品牌服裝企業形成明顯利好,但卻加劇了棉紡織業的去庫存壓力,壓縮了其利潤空間。 國泰君安分析師張昂表示,棉價的回落對品牌服裝本年的業績是明確利好,大部分品牌服裝企業采取訂貨會的形式鎖定部分業績,服裝普遍提價10%-15%,伴隨原料價格的回落,秋冬裝的生產成本有望大幅下降,有利于提高下半年的毛利率水平和盈利能力。 而對于棉紡紗線等紡織制造企業而言,此前棉價的大幅上漲使得一些擁有低價庫存棉的紡織企業迎來了近十年的盈利高點,但棉價從高位回落的過程則令其盈利前景艱難——已有庫存成本過高且需迅速消化,后續訂單價格則跟隨原材料價格的下跌而走低,從而壓縮企業盈利空間,收入增速也將下降。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