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省區將紡織列為“十二五”發展重點
近期公布的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有12個省、市、自治區把紡織明確列為“十二五”發展方向。這12個省、市、自治區分別是江蘇、安徽、河南、湖南、廣東、陜西、寧夏、新疆、四川、河北、天津、青海,其具體表述如下: 江蘇 改造提升制造業。著力優化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讓更多的“江蘇制造”上升為“江蘇創造”。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繼續實施“百項千億”技術改造工程,加大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力度,重點促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改造提升紡織、冶金、輕工、建材等產業,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發展。 安徽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鞏固壯大紡織服裝、建筑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加快皖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優先安排重大能源項目在皖北布點,著力提升煤電、煤化工等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積極發展農機、紡織服裝、農產品深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 培育壯大進出口主體,穩定紡織品、農產品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河南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更好發展。改造提升四大傳統優勢產業。以化工、有色、鋼鐵、紡織服裝產業為重點,加強技術改造,提升工藝水平,開發精品、拉長鏈條、降本提效,著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力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萬億元。 湖南 提質升級傳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化、集成化、網絡化,推動裝備制造業向研發、設計、品牌、服務等增值環節延伸,促進鋼鐵、有色、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工業向高新化、集約化、清潔化和循環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服裝紡織、特色輕工等產業的加工度和附加值,逐步實現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精深加工為主轉變,由橫向覆蓋到縱向提升轉變。 廣東 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以產業集群為基礎,培育區域國際品牌,在五金家電、建筑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領域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大企業集團。采取“一鎮一策”等方式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鼓勵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擬制定。 陜西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鞏固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等優勢產業的支撐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優勢,提升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促進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增強現代農業對農民增收的引領作用。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西安紡織城搬遷改造為示范,推動紡織行業全面提升,爭取國內先進技術裝備的比重達到80%,服裝生產比例提高到25%。 寧夏 推動園區集聚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設施,提升“五大十特”工業園區集聚效益,確保完成投資寧東基地310億元、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60億元、石嘴山陸港經濟區60億元、中衛55億元和太陽山五大工業園區47億元,銀川德勝、靈武羊絨等10家特色園區投資和總產值分別增長30%和20%以上,夯實寧夏自治區招商引資的大平臺,形成新型工業的增長極。進一步做好工作,全力爭取生態紡織產業示范園落地開工。 新疆 大力發展輕工業,加快紡織工業“兩城七園一中心”建設。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度集中,引導園區建設實現布局優化、產業聚集、用地節約,完善基礎功能和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承載能力,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特色對口援疆園區,有效承接產業轉移。 四川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實施“7+3”產業發展規劃、八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 八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分別是裝備制造業、釩鈦鋼鐵產業、汽車產業、石化產業、紡織產業、輕工產業、有色金屬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 河北 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材、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產業,重點發展壯大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天津 加快提升優勢產業。推動石油化工向精細化工、輕紡、建材等下游產業鏈延伸,確保3000億元以上產業規模。 青海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發展新興產業相結合,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制造、特種鋼、特色紡織和生物醫藥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