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不甘停留于“走出去”的初級階段,而著眼于“走進去”,要像肯德基、奔馳、蘋果一樣,將技術、品牌乃至企業文化輸入世界各地。
2010年是后金融危機時代,國內商業資本一度海外抄底,而加工型企業由于出口市場疲軟、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矛盾凸顯,不少企業都嘗試到東南亞投資建廠,通過原產地多元化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減少貿易摩擦。但是,“西行”和“南下”者總體而言依舊是邊走邊看的狀態。展望2011年,紡企對歐美的資本輸出將繼續處于探索期,畢竟,中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大規模輸出資本的程度,這不會成為中國紡企“走出去”的主要方式,而越南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出現金融問題,需特別防范當地的金融問題殃及前往投資建廠的中國企業,海外建廠需要更多的謹慎和耐心。
探索資本國際化、產品國際化、研發與管理國際化依舊是行走海外不變的三大主旋律,正在改變的是,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不甘停留于“走出去”的初級階段,而著眼于“走進去”。中國紡織產業已不同往昔,承擔著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歷史重任,如何像肯德基、奔馳、蘋果一樣,將技術、品牌乃至企業文化輸入世界各地,在產品性能、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方面與當地社會實現高度融合,做到產品、營銷、人員、文化的逐步本地化已是必須鄭重作答的課題。
夢想可以照進現實,但實力卻是橫在中間的一道重要關口。目前,我國紡織企業能順利走進海外的企業鳳毛麟角,很多紡織企業有數量、缺效益,有規模、缺品牌、有技術、缺創新,加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銀行授信基本不看好紡織行業,所以整個行業的資金、技術和生產經營狀況并不盡如人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國配置資源能力的提高。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行業龍頭企業的做法是,直接面向國外市場,利用當地的人才,學習當地的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良好的技術研發氛圍和人才優勢,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學習國外大公司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銷售和服務網絡,更好地開發國際市場;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戰略資源。
集群式投資卻最有望成為未來紡企向境外進軍的主流形式。紡織集群是我國紡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集群大多產業鏈條完整、配套能力強,政府給予的扶持力度大,能在了解境外投資政策、風險評估、環境考察等企業力所不能及的方面給予協助。因此,以集群形式出擊,建立境外紡織工業園區或集群化生產基地,實現優勢互補,獲得競爭優勢,很有可能會成為行業2011年的大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