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20日,世貿組織總干事邁克爾·穆爾致函世貿組織成員,宣布中國政府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該議定書在12月11日生效,中國也在同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第143個成員。
再過3天,距離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就滿整整10年了。
10年,對企業意味著什么?我們在精心策劃這個選題之前就曾被一個“問題”震懾:有太多的企業甚至還夠不上10歲這個并不算大的年紀。因而愈發感到,有資格參與入世話題討論的企業,本身就是變革時代的見證者、行業歷史的創造者。
回頭來看接受本次調查的企業,有兩點印象格外深刻。
其一,多數接受采訪的企業都表達了同一個心聲:加入WTO是企業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世界給紡織打開了一扇窗。
其二,如果不是因為采訪的“打擾”,一些企業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盡管紡織行業被認為是中國入世后最受益的產業之一,但“早已習慣了市場環境”的確是企業辛苦勞作背后的真實心境。
遺忘或者忽略,有時是件好事,有時反而衍生麻痹。
說起10年前,企業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被各種配額捆綁的苦楚。說起5年前,不少企業還能順手抄起案頭的輝煌數據。說起即將走完的10年,有些企業在提醒之下梳理了過往的經歷與經驗,有些企業則在出口下滑的事實面前遺憾地放棄了話語權。
大浪淘沙,沉浮皆有可能,最重要的是不能遺忘。而這也正是本報策劃“入世10周年紀念???rdquo;的意義所在。
現實提醒我們,中國在世界貿易領域的地位越高,我們面對的貿易爭端和“合理障礙”可能越多,并且這種風潮已經開始從歐美發達國家向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蔓延。在世貿組織自由貿易體制下,知識產權保護成為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
早在10年前,就有專家提醒,入世后企業要生存和發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和運用知識產權來激勵和保護自己。
然而數據顯示,2001~2004年,我國紡織行業專利數量低于4000件;2005年同比增幅最高達95.7%,其后增速減緩;2010年紡織行業全部專利數量31551件,同比增長12.5%。目前我國紡織專利庫收錄了20多萬條專利數據,但在我國專利總數中占比較小,與我國紡織行業的規模不甚協調。
在多元化的利益面前,企業怎樣合法合理地規避,本身就是一個考驗。除了熱情到位、眼界到位,“工具”更要到位。
雙山集團新產品利潤將近一半
入世10年是江蘇雙山集團突飛猛進的10年。2001年總資產2.32億元,銷售收入3.18億元,利稅2132萬元。到2010年底,集團總資產10億元,銷售收入10.8億元,利稅1.28億元。集團公司主要生產毛、薄絨面料、腈綸絨毯、毛絨系列玩具,遠銷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棉紡織行業50強、全國毛紡織行業10強。雙山集團抓住入世機遇,夯實紡織基礎產業,加大對部分陳舊設備和生產線的技術更新和改造,先后投入5億多元,新建10萬平方米主廠房,新增噴氣織機100臺,新增紗錠5萬錠,完成10萬紗錠搬遷,建成350臺無梭織造中心,每年科技創新經費均達2500萬元以上,占企業銷售收入的3.1%。2010年,新產品產值率36.5%,新產品利潤占企業總利潤的43.6%。集團先后生產50多個面料新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客觀分析市場形勢,創新經營思維。集團通過來料加工化解原棉和紗價降價帶來的風險,充分發揮國內國外市場的互補性,增強對市場風險的應變和適應能力。通過多元化發展,提高風險承受能力,近年新增利稅3500萬元,同時把握國家金融政策,建立小額貸款公司。(雙山集團黨群部 劉義龍)
紅豆集團“組合拳”應對市場波動
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有可能性”。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紅豆集團外貿自入世以來一直保持強勁增長,10年增長10倍。尤其是過去5年,紅豆外貿比例持續上升,金融危機期間逆勢飛揚,2011年更是再創新高。紅豆外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取決于紅豆在外貿上不斷加大的研發設計投入,另外也與紅豆的品牌效應密切相關。其實,做外貿與做內銷一樣,也要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不受制于人。江蘇紅豆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是紅豆集團屬下的一家外貿公司,截至今年11月底實現銷售收入同比100%、利潤30%的逆勢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堪稱奇跡。面對全球經濟疲軟和不確定性,紅豆主動出擊,打出“組合拳”積極應對。在加強質量管理的同時,加強新產品研發,通過自主開發、資源共享、參加展會、調研市場,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搶占市場。在加強成本管理的同時,加強外協管理,對質量不過關的外協單位,堅決終止合作關系。在加強自身生產管理和計劃管理的同時,加強風險防范,絕不做無信用認證和資質認證的訂單。(紅豆集團宣傳部 謝昌舉)
泰和新材間位芳綸攀升世界第二
入世10年是中國特種纖維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最早的特種纖維生產企業——煙臺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煙臺氨綸股份有限公司)成長壯大的金色歲月。
企業入世10來的良好發展,首先得益于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如果沒有入世后市場需求的暴發性增長,沒有國外訂單的示范、引導和提升作用,氨綸、芳綸這些高新技術特種纖維很難在國內得到如此快的推廣應用,國內市場很難打開局面,中國的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就不可能得到迅速發展。泰和新材是中國首家氨綸生產企業,到2000年入世前夕,公司氨綸生產能力只有2500噸/年。入世后,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量的激增,拉動了國內氨綸行業飛速發展,到2011年底,公司的氨綸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到30000噸/年,比投產初期整整擴大了100倍。泰和新材公司20世紀末開始介入間位芳綸的研發,項目在2000年尚處于中試階段,如今已經實現規?;a,生產能力達到5600噸/年,攀升至世界第二位。(泰和新材市場部 張曙光)
宏達高科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俱全
入世10年來,宏達高科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幅度,2007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首家經編行業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以經編、家紡、醫療器械(B超)和產業投資為主的產業格局,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上世紀90年代宏達高科率先實現汽車內飾面料國產化,成功成為大眾、通用汽車的配套供應商。入世10年,中國汽車產業和中國汽車市場取得了巨大發展,宏達高科作為汽車內飾面料國內主要生產廠家獲得了高速發展的機遇。宏達高科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經編面料生產廠家之一,入世之后國際合作加深,已成為上海大眾、上海通用、一汽大眾、東風日產、奔馳汽車、寶馬汽車、海馬汽車、奇瑞汽車等大型汽車制造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并出口美國、德國等國家,汽車內飾面料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同行前列。公司還建有高性能經編材料研發中心和紡織工業汽車用紡織品檢測中心。宏達高科從2001年1.6億元銷售收入、2000萬元利潤,到目前6億元銷售收入、7000萬元利潤,都深刻說明入世10年來宏達高科的巨大變化。(宏達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月娟)
華紡股份市場結構形成“5個20%”
入世10年來,華紡股份有限公司針對國際面料市場積極探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回報。與10年前相比,公司主導產品中印染布年產量翻了一番,出口創匯規模由4800萬美元提高到21000萬美元,出口比重也提升到80%以上,其他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也令人驚喜。
華紡公司從1991年底開始嘗試做自營進出口貿易,而真正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則是在中國入世后的這10年間,自身完成了由被動跟從市場到超前研發產品、主動引領消費的嬗變。10年前,公司的銷售渠道相對單一,除中國香港、美國及非洲市場外,其他市場領域尚少涉及,而歐盟、南美及南太平洋地區幾乎還都是空白。如今,公司走出了一條穩健經營的路子,“Lyocell織物染整新產品”、“冰涼玉”、“天絲”系列等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成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敲門磚”,特別是適時調整的營銷戰略思路,使“國際華紡”的構思越來越明晰。如今,公司的市場網絡、客戶分布已覆蓋5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結構形成了“5個20%”的特點,即:在公司銷量中按照產品去向劃分,美國、歐盟、非洲、國內、亞洲及其他市場各占20%。。(華紡股份辦公室 鄭安江)
上海紡織集團“一企一策”專項扶持
入世10年來,我國逐步削減關稅水平,并按承諾時間表全部取消了進口配額和進口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徹底開放了對外貿易經營權。趁此東風,上海紡織集團大力拓展進出口業務,進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12.79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41.7億美元,其中出口31.7億美元,進口10億美元。2011年進出口規模預計近50億美元,比2000年猛增2.9倍,平均年增15%以上。上海紡織集團已居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第一位,同時成為上海最大的國際貿易集團,堅持科學發展觀,發揮集團所擁有的較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優勢,致力于推動外貿轉型,轉變增長方式。近年來,各外貿企業通過建立海外公司,內外貿聯動,完善品牌、設計、檢測等服務功能。他們積極調整客戶結構、品種結構和貿易結構,從分散客戶向有信譽的大客戶集中,從紡織向紡織與非紡結合、生活資料向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結合、出口為主向進出口并舉轉變,取得了初步成效。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集團領導連續3次推出幫助企業發展的政策,同時對在拓展品牌效應、核心產品、市場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外貿企業給予“一企一策”的專項扶持政策。(特約記者趙磊)
宏誠家紡生產運營轉向資本運營
入世10年,無論順境或是逆境,宏誠公司張揚個性魅力參與市場競爭,入世前的公司年生產能力從2001年棉紗7071噸、棉布2317萬米,增長到2010年年產棉紗15000噸、棉布4000萬米、色織布1000萬米、床品300萬套的生產能力;這10年,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1.54億元、銷售收入2.1億元,增長到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0.76億元和11.18億元,尤其自營出口創匯1058萬美元,是入世前的4倍之多。這10年也是市場經濟理念深深扎根企業的10年,產品研發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實現從三元組織到小提花組織,再到大提花組織的“三級跳”。公司利用展覽、展會、展示、家紡節多項平臺,廣泛結交國外客商推介產品,產品市場由最初的內地、日韓及美國市場,拓展到亞非澳、歐盟、北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額呈現連年穩步攀升。在加入WTO的深度影響下,企業完成了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推行生產車間目標毛利潤考核,實現了由生產中心向利潤中心的根本性轉變;二是宏誠家紡在新加坡主板掛牌上市,標志著公司實現了由生產運營向資本運營的重大戰略轉變。(宏誠集團辦公室 王澤水)
華芳集團轉變增長方式是最大福音
入世帶來的“福音”遠非令人激動的直觀數據,我們更看重的是入世給華芳帶來的諸多深層次的變化,比如增長方式的轉變。入世后,華芳集團著眼全球高層次競爭,更加注重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注重自主創新和科技研發的投入、注重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入世10年,也是華芳綜合實力迅速提升的10年。2010年集團共實現營業收入230億元,同比增長72.5%;利稅14.8億元,同比增長167.1%。截至2010年底,集團總資產已達105億元。入世前5年,華芳的對外貿易連續實現“三級跳”:第一年外貿直出增長1789萬美元,第二年增長14686萬美元,之后三年實現年增長4403萬美元;5年年均增長達到128%,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在江蘇工業企業、全國紡織服裝行業中外貿出口具有龍頭地位的骨干企業。華芳集團的外貿業務呈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客戶層次高端化的特點。目前,集團在國際市場的覆蓋面已由剛開始僅限于美國、日本的市場,拓展到意大利、澳大利亞、德國、韓國、西班牙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產品直出的增多,有許多國外高層次客商直接與華芳發展商貿合作。福田、伊藤忠、西班牙歐麗等國際知名客戶與華芳保持著長期合作關系,業務量也不斷擴大。(特約記者 劉偉國)
大楊集團重新定義“中國制造”
入世10年是大楊集團發展最快的10年,也是變化最大的10年。大楊創世2001年主營業務收入近3億元,凈利潤3060萬元。2010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86億元,同比增長24.54%;凈利潤1.77億元,同比增長26.78%。10年當中,伴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的腳步不斷加快,大楊的出口貿易從最初向日本、韓國迅速擴展到美國、歐洲,覆蓋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開始成為中國最大的西服出口企業。大楊集團的“創世”品牌不但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的出國訪問時的著裝,而且贏得了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先生、瑞士達沃斯論壇主席施瓦布教授等眾多國際精英的青睞,“創世”品牌的高端品質改變了中國服裝在外國人眼中的印象。正如美國CNN電視臺在報道中所說“大楊正在重新定義中國制造”。當然,這10年帶給我們的并不只是量的增長,更多的是質的變化。今天的大楊已經開啟了從貼牌到自有品牌、從出口到內銷、從批量生產到單量單裁的戰略轉型,并形成了創世、凱門、YOUSOKU三個品牌共同發展的品牌格局。(大楊集團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胡冬梅)
常山股份“松綁”之后施展拳腳
入世前,盡管常山股份下屬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等企業坯布60%通過外貿公司出口,并且在國外市場賣得很好,但企業只能賺10%左右的利潤,而外貿公司一倒手就能掙到30%~40%的利潤。紡織企業想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入世后,外貿經營權審批制廢止,新外貿法開始實行,放開了權利,沒有了門檻,取消了限制,長期被束縛的外貿經營“松綁”了。常山股份成立了進出口公司,專門從事內外貿業務,產品銷往美國、歐洲、日韓、中東、南美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外商經常直接登門洽談,企業訂單不斷。公司還在英國、中國香港申請注冊了“izi”、“C&S”等國際化品牌商標,自主品牌出口的面料、服裝、家紡等產品越來越受外商青睞。近年來,常山股份外貿出口額連年翻番,2010年,僅常山股份屬下只有10多名員工的恒榮進出口貿易公司外貿額就達3000萬美元,今年有望突破6000萬美元。10年來,常山股份總資產由13億元增加到48億元,凈資產由4.3億元增加到24億元。(常山股份宣傳部 邵光毅)
太平洋機電技術力量的進步與變遷
入世以來,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發明取得了較大突破,專利申請量持續走高。2001~2011年間,專利申請總量達258件,且授權的專利申請達231件。僅2009年一年,太平洋機電集團紡織機械專利申請量就達27件,另外還有4件軟件登記申請,與2001年的兩件相比,增幅高達1250%。入世10年來,太平洋機電集團的發明專利申請達50件,發明專利授權25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97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95件,外觀設計申請專利11件,外觀設計專利授權11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申請量分別占專利申請總量的19.38%、76.36%和4.26%。其中,發明專利在此10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歷程,見證了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力量的進步與變遷。令人欣慰的是,太平洋機電集團于2005年申請到歐洲瑞士的國外發明專利一項,此項專利于已于2008年授權,至今有效。在專利申請實現高速增長的同時,太平洋機電集團的外貿也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特約記者趙原)
蘭雁集團將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
入世10年,在國際規則面前,進出口企業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特別是我國的牛仔布及服裝行業更是經受了一番不尋常的歷練。正是入世后思想觀念的改變,讓蘭雁集團緊緊抓住了入世帶來的機遇,獲得了跨越式發展,企業的自主研發、產品升級乃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明顯增強。公司依托企業的“山東省牛仔面料與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發平臺,先后承擔國家項目4項、省技術創新項目24項,其中8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3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4項,主持、參與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6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在產品研發及牛仔面料生產的核心技術上優勢明顯,全國牛仔布及服裝行業首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也落戶蘭雁。近兩年,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企業堅定不移地貫徹“走上去”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主動變資金為資源,積極將企業的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目前,企業在柬埔寨的紡織服裝項目一期工程已投產達效。(蘭雁集團黨群部副部長 任學東)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