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紡織廠利潤很薄,很多都是在保本經營,能開的繼續堅持著,不能開的就停產。”山東某紡織企業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周邊紡織廠的情況。
因為紡織入行門檻低,很多都是1-2萬錠的小紡廠,在市場火的時候你高興,我高興,大家高興;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這些小廠過得就比較艱難。想轉行——不容易,現在的錢都不好賺;想賣廠套現——難,紡織這類的實業掙不到錢是公認的,沒人愿意在實業方面投資,更別說花錢買設備老舊的紡織廠。撐不下去關門的小廠子只能是等機會東山再起。出現此種原因,一方面,是紡織消費在內需和出口均表現不佳,另一方面,還是低檔次同質化競爭所致。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篇頭被采訪的該紡織廠,2011年又擴大產能,產品銷售一片大好。究其原因,該廠堅持走高檔路線,產品過硬,競爭相對較小,避免同質競爭激烈情況下經常會出現的同行間惡意壓價,互相拆臺等情況。
雖然業績很好,但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該廠的原料庫存依然保持在較低水平,棉花庫存只有20天時間,粘膠庫存更是只有1周左右。對于春節前的棉花行情,該負責人認為已經沒有太大的看頭,有19800的棉花托低價,棉花跌不下來,可紡織市場不好,價格也漲不上去。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