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初步估計,2010年我國紡織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將突破4萬億元,出口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利潤有望突破2000億元,利潤增幅有望達40%。面對前所未有的漂亮成績,業內并沒有表現出狂喜,因為這種高增長的背后,卻是諸多現實隱憂。
“過去中國紡織業1個比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要素成本低。但是2010年的節能減排的硬約束、勞動力價格的增長,以及棉花、化纖等原料價格的異常波動等事件告訴我們,中國紡織業已經告別低成本時代。”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說。
現實之困——原料、勞動力價格上漲成定局,紡織業痛別低成本時代
美國市場剛剛從金融危機中復蘇,歐洲又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工廠剛恢復正常生產,工資漲幅就超過訂單額增幅,還遭遇“拉閘限電”;利潤總算回到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棉花、化纖等上游原料價格又相繼暴漲……2010年很多人用“大起大落、撲朔迷離”來形容紡織業。然而,更令行業糾結的是,這種“復雜性”帶來的行業壓力將成為1種常態。
首先,勞動力價格上漲將成為常態。2010年紡織業勞動力的薪酬福利漲幅普遍在10%以上,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工資漲幅高達20%。這一方面是出于“補課”。2009年我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是5.6萬元,而紡織業平均工資是3.1萬元,造成勞動力單向轉移。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這就需要提高勞動者收入。那么勞動力價格上漲大勢不可逆。”孫瑞哲說,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民生產業,紡織業漲工資也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勢所趨。
其次,“棉花之痛”注定還會持續。2010年紡織原輔材料成本比上年增長約30%,其中棉花等上游原料成本漲幅最高超過1倍,漲幅之大創下15年來的新高。然而,原料漲價并非就此終結。
棉價等原料價格的飆升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一,全球棉花種植面積與產量在逐年萎縮,造成供求偏緊。其二,美國的流動性過剩推高棉花等大宗商品的期價。此外盡管紡織制造業是我國市場化最早、產能最大的行業,但是棉花的流通、化纖原料的投資審批仍然屬計劃經濟,上下游對接不暢。
“2010年原料漲價讓掌握上游資源的企業賺得缽滿盆滿,但是也給紡織業敲響警鐘。必須加快研發量大面廣的棉纖維替代產品,從而填補原料缺口,平衡供需關系。”孫瑞哲說。
機遇何在——消費能力與城鎮化率的提升,技術進步與節能減排
對紡織業而言,低成本時代的終結固然痛苦,但是新消費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重大利好。
國際經驗顯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000美元后,社會消費將更注重品質和品牌。中國紡織業恰好邁入這個消費新階段。2010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比例進一步提升到82%,比2008年提高2個百分點。2010年前3季度我國服裝零售量價雙升,服裝零售額累計增長85%,銷售量增長12.3%。
紡織業另1個機遇是城鎮化。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是46.59%,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9%。增加的3億多城鎮人口必將縮小城鄉間消費差距,對紡織業有利。
紡織業中的產業用紡織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能源、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提供基礎產品。像高鐵路基土工布、風力發電機葉片、人工心臟瓣膜、汽車安全氣囊等,都是產業用紡織品。如今產業用紡織品僅占全行業纖維加工量的17%,“十二五”期間該比例有望提高到19%。而在德國等紡織強國,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占比均超過一半。
其實,節能減排也是紡織業必須邁過的1道坎。目前中國紡織工業總耗能占全國工業總耗能的4.3%,廢水排放量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0%,淘汰落后的任務很重。2010年下半年在江浙等地,紡織企業及集群淪為“拉閘限電”的主要對象。即便不主動節能減排,水、電、煤等能源價格的上漲也使紡織企業不得不考慮成本問題。
“全社會技術升級與節能減排的壓力越大,我們的市場越好,因為我們就是服務于產業升級和低碳需求的。2010年園區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逾40%,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利潤率增長30-40%。”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沈順年認為,產業升級與消費多元化既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壓力,也是創新的驅動力。
如何賺錢——收購上游資源,建設渠道和品牌,創新商業模式
孫瑞哲認為,在紡織業“淘金”,“有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