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銀行談得很艱難,但是沒有貸款企業現在就很難保證庫存、保證順利運轉。”當新華社調研小分隊來到山東高唐縣智德紡織有限公司時,總經理李恩芳剛匆匆送走農業發展銀行的客人。
智德紡織有限公司是當地最大的棉紡企業,李恩芳也在棉花業打拼30多年,讓這位老行家都有些坐不住的原因,是2010年棉價太“瘋狂”。
調查發現,李恩芳所面臨的困難并不是個別現象,終端產品沒有原材料漲得快,工業產品價格“高進低出”,正讓很多企業叫苦不迭,火電廠、鋼鐵、造紙、化工等行業都存在類似的現象。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下游產品提價受限的企業,短期內只能從自身出發,盡可能減少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精細化的管理作業方式減輕企業運營壓力。
李恩芳說,由于棉價上漲,庫存占用資金增加,目前企業皮棉庫存量不足20天,只能靠銀行貸款來補充企業的流動性資金。為降低一點點原材料成本,他所在公司不遠萬里到新疆收購棉花,把僅剩下的600噸棉花進口配額也都用上。公司還多次和外商談判,盡量提高坯布價格,為避免提價后棉價再次上漲,公司甚至采取談量不談價的策略。
華電國際十里泉電廠正努力通過降低職工工資,降低管理費、大修費、材料費的方式降低成本。
不僅要降低短期成本能夠“活”下去,采訪發現,為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大動作”長遠降低生產成本,爭取能夠“活”得更好。
李恩芳說,目前許多棉紡企業已經開始花大價錢購買節約勞動力的生產線,老式的生產線1萬支紗錠需要100多人,新型的只需要50人,1噸紗就可降低2000元的人工成本。
另外李恩芳發現,公司高檔面料在和外商議價時很容易,但是普通產品則只能跟著市場走,這使他有做大高端面料的設想。
“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已經有所下降,除挖掘潛力降低成本,從長遠看企業要想在復雜環境下立足,關鍵還要依靠調結構轉方式,借助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李恩芳感慨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