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昌邑紡織業介紹
在全國紡織行業的產業集群帶中,山東省有兩個地區榜上有名:一個是以針織聞名的即墨,一個就是以生產裝飾類印染布聞名的昌邑。作為產業集群帶,昌邑雖沒有紹興、西樵有名,但它近年來發展速度卻一點也不慢。 從絲綢之鄉到印染名城 清朝康熙年間,祖籍昌邑、任“蘇州織造”達30年之久的李煦,將南方先進的紡織技術、經驗帶回昌邑,與本地的地形等資源優勢結合,成就了昌邑“絲綢之鄉”的美名。良好的絲織傳統成為建國后昌邑紡織業堅實的發展基礎。上世紀80年代“魯棉一號”的研制成功使山東成為產棉大省,昌邑也順理成章開始大上紡織、印染,鄉鎮企業帶頭做起外貿加工。由于當時的市場處于嚴重短缺時期,剛剛從三寸布票中解放出來的市場上什么都缺,昌邑的印染業就此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形成規模優勢。 經歷了起步階段之后,隨著買方市場階段的到來,消費者對印染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南方民營企業開始涉足昌邑印染業,給當地引入了競爭意識,從2000年起,昌邑印染業進入調整趕超階段。企業紛紛改制,增強創新意識,加快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產品出新的力度,尤其注重對外的交流學習。2002年底,昌邑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評選為“中國印染名城”。 日新月異的印染基地 印染業是昌邑的支柱產業,全市現有印染企業41個,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2家,資產總額15.6億元人民幣,從業人員15000人,各類印染專業技術人員1860多人,印染專用設備229臺(套),其中印花設備57臺,染整設備172臺(套),多數設備達到90年代末國際、國內先進水平。2002年,昌邑工業總產值(當年價)65億元,產品銷售收入37億元,利潤總額2.5億元,資產總計15.6億元,出口創匯4200萬元。據紡織工業協會資料統計,昌邑市印染布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7%,產品內銷市場覆蓋率達到6.5%,產品出口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占4.5%。 2001年昌邑印染企業陸續完成改制之后,技改問題首先被各個企業提上了議事日程。各企業紛紛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為開發研制新產品、新品種打下堅實基礎。其中7個企業被認定為省、市級技術研發中心,每年開發研制新產品、新品種200多個,“濰柳”牌、“雅風”牌面料等被評為省以上知名品牌。 昌邑印染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離不開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市委、市政府確立以印染業為龍頭,帶動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采取了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骨干企業為帶動,以園區建設為載體的各項措施,從資金、能源供應等方面給與重點支持,建設了紡織原料市場和紡織品批發市場,并籌建了兩所專門學校,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昌邑市政府及企業運籌帷幄,目標是力爭到“十五”末,全市印染能力達到20億米,把昌邑建設成為江北最大的紡織印染基地。 對于印染業無法回避的難題——污染,昌邑政府也采取了積極措施,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從規劃開始,環保局就要求做到“三同時”: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使用,做到設備運轉和污水治理同步,每個企業都建立了污水處理設備,對污染進行初級處理。另外,政府籌資建造兩個污水處理廠(已建一處,另一處正在籌建中),污水經過初級處理之后,在這里進行二次處理。 從鄉鎮企業到民營公司 作為以裝飾類印染布為主的印染基地,印花布的生產是昌邑產品結構的一大特點。以昌邑印染企業最為集中的柳疃鎮為例,全鎮共有40條印花生產線,6億米年生產能力,產品主要是床上用品、裝飾用布。當地印染骨干企業大富、青阜、后官、金斯達、興安等大部分都是印花為主的企業。 從企業體制特點來說,昌邑印染企業大部分是由原來的鄉鎮企業改制成為民營企業。80年代的昌邑曾經因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和效益顯著而聞名,并成為一種模式受到追捧,當時的中央領導為此曾視察過昌邑。這種鄉鎮企業的特點就是以村為單位,全民人股,大多是由所在村的村長、村支書牽頭成立鄉鎮企業,在發展的早期,這類企業發揮了融資、調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優勢,使昌邑成為中國鄉鎮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