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化纖工業一片空白。經過60年的發展,化纖工業從無到有,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國內化纖工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中國加入WTO,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國內外紡織市場需求快速擴大的形勢下,化纖工業連續7年出現了近20%的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我國紡織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2008年,我國化纖總產能已達到2712萬噸,總產量達到240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7%,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化纖生產大國。
產能產量快速增長
嚴格講,中國化纖工業的歷史是從1957年開始的。那一年,我國逐漸恢復安東化纖廠(后為丹東化纖廠)和安樂人造絲廠(后為上海化纖四廠)。國家又成套引進粘膠長絲技術建設保定化纖廠,引進尼龍長絲技術建設北京合成纖維實驗廠,拉開了新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序幕。
我國初步形成人造纖維工業體系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在消化吸收進口設備、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南京化纖、新鄉化纖等一批粘膠企業。
1963年,我國引進日本萬噸級規模維尼綸技術和設備,建立北京維尼綸廠。之后10多年,全國范圍內“翻版”建設了9家萬噸級維尼綸廠,維尼綸成為當時我國主要化纖品種之一。
20世紀70年代,在毛主席、周總理親自批示下,國家集中資金,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裝備,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遼陽、天津、四川川維4個大型石油化工化纖聯合企業。至此,我國化纖工業初具規模。
轉眼又十年,20世紀80年代,國家成套引進大規模、大容量聚酯生產技術,重點建設儀征化纖、上海金山二期工程。至“七五”末,也就是1990年,我國已能生產所有的常規化學纖維,產能達到180萬噸,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化纖工業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化纖成為最早開放的市場產品之一,我國化纖工業步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世界化纖產業快速發展的技術和裝備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有效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1998年,中國化纖產量達到510萬噸,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至今我國化纖產量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進入21世紀后,化纖工業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并取得明顯成效。企業經濟規模顯著提高,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改變,行業資本結構日趨多元化,產業集群在東部地區已經形成。產業基礎的加強,又極大地促進了技術進步,以大容量、高起點、低投入國產化聚酯及滌綸長絲工程與技術(從300噸/日到1200噸/日)的開發與廣泛應用為代表,中國化纖工業技術產品全面升級,已完全具備了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為世界化纖產業的結構調整作出了貢獻。
截至2008年底,我國化纖總產能已達到2712萬噸,是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52萬噸產能的52.2倍,占世界總產量的57%,中國在世界化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同時,化纖加工量占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量,化纖人均加工量,化纖工業對全國GDP貢獻率,以及中國化纖在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應用領域比例均不斷提高?;w已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生產原料,化纖及下游加工產業也成為中國紡織行業中最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
重大項目實現突破
20世紀80年代,國家重點投資建設年產53萬噸聚酯和滌綸短纖維的儀征化纖以及上海金山二期芳烴、PTA、聚酯滌綸成套裝置,在重大項目上實現突破。同時,大型化纖成套技術裝備的國產化,為化纖行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化纖行業通過引進技術裝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工藝裝備國產化研發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一是大型國產化聚酯成套裝置國產化。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實現了年產10萬噸大型聚酯成套裝置及配套直紡長絲設備國產化,迅速提升了國內技術水平,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隨后迅速放大到了年產15萬噸、20萬噸、30萬噸的規模,使以后項目的建設周期比“八五、九五”期間縮短了一半,單位產能投資僅為原來的1/10左右,單位產品運行成本降低20%左右。
二是粘膠短纖維成套裝備國產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成功實現了年產2萬噸粘膠短纖維生產工藝技術與裝備的國產化,在此基礎上,“十五”期間又不斷完善和創新,現已實現單線年產4.5萬噸以上粘膠短纖維裝置國產化,并迅速在新建與擴建項目中大量采用,極大地帶動了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增強了產業整體競爭力。
三是氨綸連續紡成套裝備國產化。2005年,以連續聚合、環保溶劑、高速紡絲為代表的二代氨綸工程技術成功實現國產化,為我國氨綸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我國自1992年起放開聚酯產品價格,同時對外資開放資本市場。1999年以前,化纖工業的發展主要是成套引進發達國家如德國、意大利、日本的技術裝備,自1999年起,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國產化技術的成熟,民營資本開始大舉進入化纖行業特別是聚酯行業,也更多地采用國產化技術裝備。“十五”期間建成的1462萬噸聚酯產能中,75%使用國產化技術,25%使用進口技術,但這25%中仍有60%~70%使用國產化裝備。市場的逐步開放,各種成分競爭主體的參與給化纖工業發展帶來了強大活力。
國家政策強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