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至今6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的紡織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紡織工業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出口競爭優勢明顯產業的歷史作用。
現在,中國紡織工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回顧歷史,利于我們充分了解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軌跡,積累更多發展經驗。日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回顧我國紡織工業60年發展歷程與成就時強調,我國紡織工業要實現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轉變,必須加大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度,實現五大轉變。
中國紡織的兩個30年
杜鈺洲表示,中國紡織從建國之初到現在60年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30年進行回顧。
第一個30年,從1949年-1978年,中國依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先后在鄭州、西安、咸陽、上海天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一批紡織機械、紡紗、織造和印染等紡織工業基地;并在上海、東北、天津、四川等地建立了粘膠、維綸等化學纖維生產基地,構建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基本能夠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結束了解放初期人均7尺布/年,缺衣少穿的歷史。
從1979年-2007年,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二個30年,,中國紡織開始了建設世界紡織大國的努力,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開始從最大的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到建設紡織強國的轉變。其階段性標志是1983年取消了布票,結束了30年使用布票的歷史,1998年到2000年國有企業的改革,壓錠、減員、調整、重組,紡織行業逐漸實現了從數量到質量和效益方面的提升,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紡織面臨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機遇。
新時期面臨三大機遇
杜鈺洲會長指出,當前,在我國紡織工業進入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正面臨三大歷史機遇: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加快了中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化進程。
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加快了我國紡織工業以采用高新技術為主要標志、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升級進程。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提供了最重要的內需支撐體系和內生動力。
紡織工業要抓住這三大歷史機遇,加大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度。
落實規劃,推進五大轉變
談及世界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和紡織行業帶來的影響,杜鈺洲強調,危機不僅使中國紡織工業清醒的認識到融入全球化既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場危機從反面提示我們,中國紡織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實現新的跨越,必須加快貫徹落實《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推進五大轉變。
第一,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趨動轉變。大力推進自主研發、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設備,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和品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產業升級。
第二,從對資源消耗依賴型向資源節約型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節約纖維資源、能源、水源的資源節約型產業。
第三,從犧牲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發展清潔生產,減少排放,加強環境治理。
第四,從傳統粗放型產業組織結構向現代集約型組織結構轉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企業結構調整,加強產業集群組織結構、跨國配置結構,包括跨國營銷渠道的建設,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進一步擴大資源、技術、生產、設計與研發、品牌、教育等全方位國際合作。
第五,從市場秩序不夠完善向更完善的市場秩序轉變,提高市場效率。加強行業自律,繼續擴大落實紡織CSC9000T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杜鈺洲最后強調指出,當前,中央的大政方針和對紡織工業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正在發揮作用,紡織工業目前已企穩回升,我國紡織工業將繼續努力,把加快走出困境與中長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實現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