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承接轉移快速推進,就近轉移是主流,海外轉移異軍突起,“反方向轉移”引人注目
經濟危機下,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量服裝企業向內陸地區轉移。
但在這輪服裝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西部承接轉移還面臨著挑戰。一方面,部分企業開始布局東南亞地區;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自身在產業配套、投資軟環境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紡織工業和服裝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紡織工業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區,出口市場近50%集中在歐盟、美國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
在中國服裝協會的推動下,東南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服裝協(商)會主要負責人、知名企業家及行業專家學者,日前齊聚“衣裳之祖”——嫘祖的故里河南滎陽市,就中國服裝產業轉移展開熱烈討論。
內陸省份 已成服裝企業投資活躍地區
會上公布的一系列數據點燃了處在寒冬中服裝企業產業轉移的希望:經濟危機下,內陸省份已經成為服裝企業投資活躍的地區。2008年中西部8省服裝產業投資比重較2007年同期提高5.66個百分點,占全國服裝行業總投資的33.73%。江蘇、浙江、廣東等東南沿海傳統服裝大省投資下降明顯,中西部地區投資步伐快于東南沿海地區。
“如果說前一階段東南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探索更多地屬于自發、獨立的企業行為,那么今天的產業轉移更多的是在政府宏觀戰略布局下,企業積極參與的整體行為。”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分析。
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符合國家產業調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當前政策環境條件下能享受許多優惠政策。滎陽市有紡織服裝企業184家,總產值達5.8億元,產品遠銷至法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中國服裝產業協會授予全國首個“中國服裝產業轉移試點地區”。滎陽市市長袁三軍列舉的一系列政策贏得服裝企業老總們的陣陣掌聲:專門規劃出5.36平方公里的中國服裝轉移產業基地,補助搬遷企業運輸費等多項優惠政策,最大力度支持產業轉移。
而且比較海外轉移等其它轉移方式,向中西部轉移有多方面的優勢。第一,文化環境優勢。相同的文化環境、法律環境,對于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來說,投資風險小。第二,市場優勢。中西部巨大的市場需求,將吸引更多的企業到中西部投資。
今后,中國將會逐步形成沿海接單、內地加工、內外市場兼顧的新型的服裝產業運營模式。
海外轉移 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已開始布局東南亞
“盡管中西部承接轉移行動快,效果好,但仍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中國服裝協會有關人士實事求是分析。
就近轉移仍是主流。目前,梯度轉移尚未出現大面積的跨行政區發展態勢,蘇南企業到蘇北開發,粵南地區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省內的“內陸”地區成為我國服裝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
珠三角快速向長三角轉移特別明顯。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我國目前服裝產業核心區域。這一作為梯度轉移推行過程中過渡形態將在未來幾年中保持其發展勢頭,發揮優勢企業進一步積蓄能量的作用。
向海外轉移異軍突起。各方信息顯示,東南亞地區可能成為中國中西部省份所期待的“迎接東南沿海轉移”進程中的競爭對手。近年來,我國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把生產基地轉到東南亞地區。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資建廠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國投資的也有百余家。這些東南亞國家對歐美出口能夠享受最惠國待遇,同時這些國家在稅收等政策上給予了國外企業相當大的優惠空間。
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國強還提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反方向轉移”現象:一些服裝企業將自己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公司總部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甚至是向發達國家轉移。
促進產業互補 建立合理的產業梯度是難點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中國服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德虎說,產業轉移工作當中,促進產業互補、建立合理的產業梯度是真正的重點和難點。
目前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產業鏈配套不完整問題突出。以四川為例,很多企業需要的面輔料都從福建、廣州等地采購過來,外地采購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輸成本與時間成本。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許多都是山區,交通不便,這就使得服裝企業的交通運費加大,產品外運成本很高。
用工困難,勞動生產率低。目前內地的工資水平很難吸引在東南沿海地區打工的熟練工人返鄉就業,當地招募的工人技術水平不高。目前,西部的紡織服裝行業普通技工斷層、高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