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紡織出口大戶生存調查
在對無錫的出口大戶采訪中,我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這些出口大戶都是歷史悠久,曾經在國內市場也是風光無限,但是為什么后來卻把這些都丟了呢?出口大戶是怎么大起來的呢?這是無錫光明集團的銀湖襯衫。趙啟文說,這個牌子曾經很有名。“到現在有點年齡的人,就是比較老的同志,都知道銀湖。” 建國后,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當時買布需要憑“票”,每人按計劃分得的布票數量有限。紡織行業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況。這讓銀湖襯衫這樣的品牌成了當時市場上的緊俏貨。“那個時間,不是買方市場,是賣方市場。很多人是開著汽車,到光明來開后門的,幫幫忙,給我一點,少給我一點,我已經斷貨了,是這樣一個程序。”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1983年12月1日,全國人民使用了30年的布票宣布取消。各種紡織品向市場敞開供應,國內市場需求的迅速爆發,讓紡織行業壯大了起來。而光明集團更率先帶著優秀國有紡織企業的榮譽,出國掙外匯去了。“當時咱們國家是鼓勵出口創匯,非常鼓勵出口創匯。換句話講,你要有條件,很有這個實力的工廠,你才會走出去,才會去創匯。我們需要外匯啊。我們就是完全地還停留在,就是做外向經濟,好像就光榮,有實力。” 起初只是懷揣“為國創匯”的念頭,出去闖闖的光明。一下子被外面的大市場吸引了。“我這個收匯快,結匯快啊,資金回籠得快啊。”“為什么呢?它為什么比內銷的快呢?”“因為你比如說在當時,我們做外銷經濟,他要開信用證給我。你要一批貨,要一萬美金,你要把信用證先開過來,銀行信用,不是商業信用。拿來以后,我才去準備面料,再去投入。我的貨取了,我把什么運輸發票啊,運輸單啊,這個等等給了銀行,銀行就把錢給我了,是沒風險的。我可以在那好多年當中,我們沒發生一筆壞賬。”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也悄悄發生著變化。九十年代初,中國鄉鎮企業興起,憑借服裝產業上馬快、投資小的優勢,大量剩余勞動力注入進來。一夜間大批服裝廠靠廉價、反應速度快,迅速搶占著國內市場。趙啟文說:“內銷市場呢,越來越不太好做了,越來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我的貨送出去了,擺貨上那去了。講好比如三個月給我錢,他有時候四個月不給我錢,五個月收不回錢,到后來呢,是我賣了貨給你錢,不賣貨我就不給你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意識上有差距,我們就沒像其他的一些品牌企業,做得那么好。我們就沒有做廣告,我們就是一味地去占領了國外的市場。” 雖然放棄了國內市場,把品牌丟了。但憑借為那些國外著名品牌貼牌加工,光明還是壯大了起來。有數據顯示,198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還不足100億美元,1991年出口額就超過200億美元了。到1993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較1986年增長了2.17倍,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創匯產品。然而這種好日子沒過多久,新問題出現了。隨著服裝出口越來越多,出口配額成為當時企業頭上的緊箍咒。趙啟文說:“這個工廠要開,做外銷要解決配額問題,不解決配額不行,解決不了,內銷你不能做,你沒有資金,資金不足,那你這個工廠就有問題了,有危機了。” 2005年1月1日WTO《紡織品與服裝協定》終止,可是,還沒來得及享受自由貿易的喜悅,出口大戶們就連連受到美國和歐盟反傾銷的沉重打擊。2005年4月4日,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棉制品、針織襯衫等紡織品,自動發起特保調查。4月6日,歐盟宣布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實施特保措施。直到2008年,中國紡織服裝一年內遭受的反傾銷案件還有14起。 金融危機前,趙啟文打算買下一個國外的品牌,反手打回國內市場再振輝煌,然而這個愿望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擱淺了。他告訴我們,自己實在看不透形勢,做內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做品牌、建店鋪、找代理,這讓他壓力重重。 有著多年企業調研經驗的徐惠娟,對于無錫當地紡織出口大戶們正在嘗試的“出口轉內銷”,也很有感觸。“可能國內目前來看,有不少企業反應,做內銷的話,有可能這種三角債的問題會比較多,國內的信用體系我覺得可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如果有人說,這縷紗線你要想買,價格得他說了算,我想這樁生意在眼下訂單寶貴的今天,多半會把客戶氣走了??墒俏覀冊跓o錫采訪的時候,遇到一位叫朱國民的人,他紡的紗線,價格非得由他定。 四、他靠什么去敲門
和歷史悠久的光明集團和無錫一棉不同,天然紡織是一個依托紗線紡織新技術而誕生的無錫高新技術企業,是亞洲目前最大的高檔絲光棉生產廠。作為一家新興企業,他的董事長朱國民對利潤格外看重,現在在他手上的,就是他剛剛研制出來的新產品——混色紗。因為染色方法復雜,用料講究,這種紗線的價格要比同類產品貴出20%。朱國民說:“他買我的新東西,他第一時間運用了,做成了面料和服裝,他去賣給他的客戶的時候,那不是他的價格可以高嗎?是這樣的。所以現在新產品的創新,是避免這個同質化競爭的一種武器。” 因為技術創新,朱國民在與外商談判時,往往能掌握定價權。在談判中,他一般都會承諾,一個新產品在同一個海外區域市場最多只賣兩個大客商。這件衣服因為針織工藝的特殊,在一次展銷會被一位美國客商看重,客商提出要將此產品買斷。“把我們這個機器現在全部包掉了。就是你只要能做出來多少產量,他就要。你看這個結構,你看外面在市場上,我們在中國市場看不到這樣的東西,很復雜。” 2008年朱國民的企業推出了幾十新款高檔面料,每個月都有兩三款上市,每款都要投入幾十萬元。但這些投入讓朱國民賺了個盆滿缽滿,更讓他在金融危機中存有寶貴的優勢,因為他的企業利潤率至少都在10%以上,相當多的產品利潤率甚至達到30%。對于利潤至今仍維持在5%左右的同行們,朱國民希望大家能堅定信心,多些創新性思維。“你如果比如說傳統的產品,它有原來的供應商,你也能做,他也能做的時候,你只是把傳統的產品,你通過價格,壓制價格,這不是一個好的途徑。你就是要憑新的東西,敲開他的門。” 就在眾多紡織出口企業為訂單頭疼的時候,朱國民卻看到新的機遇,最近他計劃與一個意大利的服裝廠合作,利用歐洲紡織企業的低迷,把自己的工廠開到意大利去。朱國民說,下一步他要擴大自己的產能。“實際上增加一些設備,現在投入技改的話呢,當然也要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一個戰略,但是現在也有一個好處,現在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你買這個設備相對而言比較便宜。” 在無錫,記者住了一個星期,走訪了幾家紡織品出口大戶,印象最深的就是光明集團的趙啟文。老趙已經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紀,但他有點不甘心,因為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把企業放下,他舍不得,也不愿意。臨行之際,他一再向我們表示——對于重建國內品牌、走出危機心里沒底,可是“不管怎樣,人在陣地就在”。 除他之外,做面料的朱國民也給我們感慨,相對無錫上千家同行,他的日子算是過得好的,雖然他也告訴我們,自己丟了韓國市場訂單,但卻在歐美市場搶回來了。他的一句話,我很想借用送給出口大戶們——“你要拿出新東西,才能敲開人家的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