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紡織出口大戶生存調查
在無錫的走訪中,不少出口企業也表達出類似的困難。建立于1919年的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是中國最優秀的紡織企業之一,75%的產品出口。然而,從去年開始,第一棉紡廠雖然沒有裁員、停工,但企業的壓力加大了不少。廠長周曄珺說:“最近我們接的這個澳洲的單子呢,就是從質量指標上面,某一些關鍵的質量指標,比以前要求更加嚴格了。我們原來一些指標,在我們以前的控制范圍之內,是完全可以達到他的水平的。但現在客人呢,把這個標準縮減了一半。” 最近周曄珺時常接到類似的消息??蜕坛藟旱蛢r格,還會在一些技術指標、產品質量上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但是為了渡過難關,工廠只能勒緊腰帶擠出微薄的利潤。“往??赡芪覀儯裾麄€市場需求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這個選擇的機會比較多。如果說一些相對我們利潤空間很小的,我們可以篩選,可以不做。但是我們覺得現在這個機會,給我們的這個選擇機會很小,甚至可能沒有機會給你選擇。那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 對于素有中國“布碼頭”之稱的無錫來說,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紡織服裝企業的確經歷著一次大考驗。無錫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徐惠娟說:“應該這樣講,金融危機以來這個紡織服裝業也是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出口,那么從去年的11月份開始,我們的紡織服裝出口先是增幅不斷地下降,然后是出現了負增長,那么今年一季度來看,我們1到3月份紡織服裝出口是8.6億美元。那么比去年同期同比下降了17.9%。” 趙啟文、周曄珺,兩個人都在苦熬。讓人想不通的是,他們也算資產過億的大企業,可是面對這場金融暴風,為什么那么缺少抵抗力呢? 這是我們在無錫采訪時拿回的一件襯衫,在美國,它可以賣到20美元,而它的出廠價是3.5美元,生產廠每件的利潤是10美分。10美分,稍有風吹草動,客戶壓價,這點錢就要賠進去了。那么這種利潤率過低的現實到底怨誰呢? 二、微利之憂
九十年前,無錫的梁溪河兩岸還是一片霜田。1919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買下了這片田地開辦紗廠,開始了“布碼頭”的近代工業化。 無錫第一棉紡織廠的前身,就是榮家在無錫創辦的申新第三紡織廠,建國后,榮毅仁申請將其改制為公私合營,無錫一棉由此壯大起來。周曄珺說:“1993年的時候,我們工廠全員合資,跟香港的長江制衣合資,成為一個合資企業。9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做出口產品。1993年我們工廠是全國13家第一批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那么從那時候開始,逐步逐步就是向國外出口。那么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年的出口額大概在五千到八千萬美金這樣的水平。” 從“棉紗大王”到“出口大戶”,一棉的歷史見證著中國紡織行業的成長歷程。一直以來,紡織服裝業是中國最重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直接從業人員2000多萬,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它的發展。去年7月,溫家寶總理到無錫視察紡織品出口情況,第一站就來到了一棉。在向總理匯報情況時,一棉當時的廠長告訴總理,這是紡織行業感覺壓力最大的一年。“跟我們前幾年這個巔峰狀態相比,那個效益下滑非常厲害。總理看了我們的生產現場,特別是看了我們的企業,這個產品都是出口到歐美這些高端的市場,就覺得這么好的一個企業,都感覺到發展有壓力的話,他就感覺到其他一些可能困難會更加多一點。” 總理回去不久,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出口退稅的扶持政策幫助紡織企業。然而此后不久,金融危機又來了。“實際上紡織行業從2007年開始已經感覺到壓力比較大,一方面是我們國內通過七八年的高速發展以后,整個的產能上升比較快,所以供大于求的矛盾已經出現了,再加上一些出口匯率的影響,包括退稅的一些影響。所以感覺在金融危機產生以前,紡織行業已經是步入一個低谷期,在低谷運行。” 周曄珺說,全國紡織企業總數在20萬—30萬家,但能拉動行業利潤增長的高端骨干企業只有1萬家;低端企業20多萬家,從業人數1000萬,產值和出口金額卻只占全行業的30%和40%。他們正是眼下國際金融危機的重災區。 說到紡織企業普遍利潤過低的問題,無錫光明集團的趙啟文有感而發。他說最低時,光明的利潤率只能維持在5%。而這個數字正是如今中國大部分紡織企業的基本水平。“能有5%點就不錯了。有的我懷疑連,我不瞞你講,我可以達到6%到7%個點。有的企業它連5%個點都達不到,3%個點都達不到的。但他沒有辦法照樣(要做)。這些人要放掉了,就要虧了。對不對?我做了,少虧點,我不做多虧啊,要不就關門了。” 老趙強調,紡織企業的貼牌加工,屬于產業鏈中的低端環節。品牌、技術和銷售渠道都掌握在別人手中,所以往往受制于人?,F在加上當金融海嘯襲來,訂單更為緊俏,加工費的價格戰也越來越激烈。經歷一場金融危機的洗禮,趙啟文和他的同事曾經一度情緒低落。“大家還有個什么思想?說現在這個紡織業跟那個服裝業是一個夕陽企業。國家的導向,或者是政府的導向主要是想拉動內需,什么房地產啊,交通啊,鐵路啊。我們這個紡織,服裝是個密集型的企業,對吧?有社會貢獻,但是效益并不大。所以像這樣干的話,真沒有干頭,沒有干頭。所以當時情緒很低落。” 今年2月份,國務院公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將紡織業列入振興產業,一系列實施細則隨后出臺。這讓趙啟文看到了國家對振興紡織業的決心,他也重新鼓起了勇氣。“最大的困難就是怎么把全廠的,特別我們領導層,精英層這些人思想統一起來,不要被它嚇倒。不要受社會上對紡織服裝,所謂夕陽產業誤導所影響。” 無錫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徐惠娟表示:“非常高興最近國務院出臺的有關紡織服裝的一個振興計劃,對中國的紡織服裝業來看呢,是傳統的但是我覺得未必一定是落后的,是夕陽產業。因為中國有13億人口,世界有那么多人口,需求總是存在的,關鍵我們怎么樣在服裝產業當中提升我們的檔次,提升我們這種創建品牌和建立營銷渠道的能力。” 這個商標叫銀湖,估計很少人還記得它。上世紀50年代,它是無錫光明集團的名牌產品,獲得過國家銀質獎,當時的光明憑借它,被業界稱為“東南亞第一大廠”。如今60年過去了,銀湖商標早已經被人們忘卻,那么,一個名牌產品為什么在自家的門口把陣地丟了呢? 三、昔日品牌哪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