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紡織訂單“北遷”
寧波海關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寧波口岸紡織服裝出口額達17.6億美元,環比增長12.9%,創下今年單月出口額新高。 作為海關總署直屬關,寧波海關的數據是長三角地區出口情況指向標。與此同時,在浙江溫州和義烏等市,鞋革、服裝等行業的出口訂單開始出現回升的趨勢。 來自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6月份開始,該市鞋革工業總產值的降幅減少,出現止跌回升。其中,6月單月完成工業產值38.82億元,同比降幅縮至3.4%。 浙江紹興市中國輕紡城情況顯示,目前服裝出口企業絕大部分出現了“量增價減”的現象。紹興縣夏履鎮一家專業生產中高檔西裝的企業,目前出口訂單排到了10月初;而位于平水服裝園區的一家服裝企業,今年上半年服裝出口量增加了30%。 一些長三角地區的鞋服類企業表示,相當一部分新增訂單的客源,原來曾長期在珠三角地區下單。 “部分國際采購正將訂單從珠三角轉至長三角。”一位醫用紡織品國際采購商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可追溯至金融危機波及中國沿海制造業之時,而目前訂單轉移的趨勢正在加快。 后危機時代的訂單遷徙圖 浙江萊麗斯鞋業表示,公司二季度以來訂單出現“突增”,為趕制新增訂單,公司臨時擴增了2條生產線,僅一線的車包、普工就要增加200人左右。 這位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新增的訂單客源,以前通常在珠三角下單。 溫州總商會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在今年商會組織的溫商香港展會上,客戶中出現了許多來自歐美的新面孔。“盡管一開始訂單量不大,但由于沒有中間商,單位利潤比較大。” 一位年后從廣州赴溫州工作的鞋業公司經理,在自身“遷徙”的同時也帶動了原先部分訂單的“北遷”。她表示,去年年底珠三角一批外資企業倒閉,遂致大量訂單客源流失;當經濟好轉客戶需要重新下單時,往往會轉向同樣是外貿基地的溫州等長三角地區。 在香港工業總會今年二季度發布的《“珠三角港資企業”調查報告》中顯示,受調查的146家港資企業中,41%的企業表示會更積極地在內地其他省市尋找新客源,19%的企業則表示會把原先在珠三角本地的生產訂單轉移出去。 珠三角工業協會東莞分部負責人表示,生產訂單轉移到長三角的情況,最近一直存在。“目前訂單回升多是中低檔貨品,這部分貨品生產目前長三角似乎更占優勢。” 金融危機下,海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出現變化,消費產品更多地從中高端轉為中低端。上述浙江萊麗斯鞋業的人士亦表示,相對于珠三角,長三角在中低端產品領域的競爭力更強一些。 不過,上述東莞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也有一些貿易商在訂單轉移到長三角以后,又轉回珠三角,“部分企業的一些工藝流程可能還是達不到珠三角的品質”。 浙江省商務廳綜合處處長陳志成表示,目前部分行業的訂單確實自危機之后便有遷移趨勢,但具體情況還有待定量考證。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外商投資為主,金融危機中相當一部分廠商已倒閉或撤資。隨著經濟復蘇,訂單重新回流,但原有的珠三角勞動力、生產線不夠,在短時間內無法組織。 成本、政策雙重考量 “珠三角的港資和臺資企業比較多,基本上都是租廠房生產,而浙江的民營企業大部分有自己的土地和廠房,能大大降低經營成本。”上述從廣州赴溫州工作的鞋業公司經理說。 這位曾為廣州原公司做過成本核算的經理認為,長三角地區的人力成本也普遍低于珠三角。 東莞市職介中心數據顯示,7月份該地區普工平均工資每月為1500元,還要包吃包??;而在溫州,同樣的普工每月工資僅1300元。 “不少客商反映,同樣的鞋服產品,長三角的價格更便宜。”香港工業總會的一位人士表示,外資居多的珠三角,由于工藝、質量、設計、物流、管理等更規范,人力成本也更高,所以相對更貴。 珠三角工業協會東莞分會負責人稱,目前會員反映的問題,一是生產成本太高,尤其包括用人成本。二是政府的環保政策從緊,對部分企業有一定的影響。 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葉克林表示,類似的訂單北遷或“南資北上”的現象近幾年一直存在,只不過金融危機使其顯性化。 葉認為,除了成本優勢外,蘇南等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體系完整性優勢也很明顯,同時產品交貨能力相對較強,而后者是吸引海外客源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歐美等國的訂單并不是大規模和持續性的,而只是陸續的小訂單,更看重現時的交貨能力。”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