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召回”頻發 質量問題呈3大趨勢
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筆者所聞紡織業最狂言的一個觀點便是“走出去正當時”。當記者問及中紡城質量檢測公司的09戰略時,齊主任堅定地闡述了中紡城“盯住”本土市場的決心,他認為本土市場將給予第三方檢驗機構更多機遇。 他解釋道,首先經受金融風暴狂襲后,國際經濟持續走弱,我國因金融體系穩健、國家政策宏觀調控等有效措施而屹立于“風暴”之中,于是國外紛紛將眼光投向我國,這勢必拓展了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市場;再者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紡織大國,紡織市場的容量是無限大的,隨著紡織業不斷采用新技術、新面料,中國現有的檢測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國際貿易的需求,難以與國際知名檢測機構抗衡,然而社會對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權威性逐漸認可,我相信本土市場將給予第三方檢驗更多的機會。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齊主任從權威數據方面入手作分析。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紡織相關檢測的市場容量在20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國外檢測機構占有約50%的份額,國內商檢、質檢、纖檢系統檢測機構占45%,國內民間商業和第三方公正檢測僅占5%左右。民營檢測機構長期受到限制,發展緩慢。而到2010年,中國國內檢測市場容量將突破30億人民幣。因此,檢測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此外根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國內紡織品市場的產品檢測率不足50%,有大量紡織品未經權威檢測就直接進入了流通領域,如果產品檢測率提高到80%,將意味著還有巨大的檢測市場空間。從國家有關部門對中國市場抽查的情況看,中國紡織品未經檢測流入市場的現象非常普遍,同時存在檢測報告不規范、標準不統一、數據不可靠等現象。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客觀上會推動檢測行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紡織工業的增長,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以及消費者對紡織品質量、安全和功能性的更高要求,檢測市場將繼續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紡織專家激論應對措施 “知其因,扼其果。”不錯,要想徹底規避召回事件再次發生,就必須先了解商品自身存在哪些不足,然后針對不足進行技術、設計上的改進,促使我國紡織品質量真正滿足歐美等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 究其不足,慧聰紡織網記者發現出口商品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3個。最直觀的原因是生產技術的落后導致商品質量的不合格,這是我國閉關鎖國遺留的產物,也是我國綜合實力仍較落后使然。其次是質量標準的不完全國際化。國外市場是我國商品出口的終極目的地,然而由于我國制定的質量標準未能完全與世界接軌,我國出口商品時常因質量不達標被拒門外,比如重金屬含量值的范圍等。上述原因是現實使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第三個原因卻是某些企業不法的逐利行為引發的,這包括隨意減少生產工序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廉價原料、企業把關不嚴等違法行為。齊主任認為這種不法的逐利行為是鼠目寸光的表現,于整個行業發展而言是極度不可取的。 “我國外貿出口額的五分之一是由紡織行業創造,紡織行業是創匯的第一大戶,”杭州中紡城紡織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齊主任語重心長地對慧聰紡織網的記者說,“如果因為自身的質量問題而丟失諾大的國際市場,是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他的擔憂代表了我國眾多紡織專家的共同心聲。 縱觀目前紡織品質量問題的流行趨勢,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為兒童服裝生產企業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求中國兒童服裝生產企業嚴格按歐美等國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組織生產,高度重視歐美服裝安全法規的內容,特別是輸歐兒童服裝上繩帶和小部件的安全項目要求,積極尋求應對措施,降低出口風險;二是對產品設計的安全性能進行評估,盡量完善合同條款,降低產品不能出口或返工整理帶來的經濟損失;三是及時與檢驗檢疫及有關部門聯系,合力突破技術難關。 對于企業產品的質量管理問題,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章淑華有自己的見解。“國家統一限價能解決產品質量管理問題”她解釋道,目前我國眾多外貿行業靠“價格戰”爭得國外采購商的訂單,有些企業為了能降低成本,不得不采取極端的行為來加工生產,“這樣容易使產品在進入外國市場時碰壁造成損失。” 東莞一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更是從產品生產過程給予戰略性指導。他表示,在生產過程中有很多工序流程,可以采取流水卡制度,在每個環節流動前質量控制人員務必確認好產品質量,合格了再往下一工序流動。每個部門把應做的產品做好,由部門質量管理人員檢驗,合格后隨流水卡流入下個部門。此流水卡一直流到包裝程序,清晰記錄生產人員,以便追究責任。在包裝時,產品上要批注生產批次、日期等,以便有何意外可以查清是何批次產品不合格,免得其他產品受牽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