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召回”頻發 質量問題呈3大趨勢
上述幾個實例只是紡織品遭遇質量壁壘的幾滴“浪花”,我國出口商品遭受的質量壁壘從歐盟及美國通報的商品召回事件數量中可窺一斑。 歐盟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4月,歐盟累計召回74項紡織服裝產品,同比增幅為270%。其中中國產紡織服裝產品為52項,同比增幅高達643%。從中國服裝協會獲悉,歐盟召回的產品中,17項為嬰幼兒服裝及制成品,其中12項產地為中國,占全部的70.6%。召回原因以勒頸窒息危險為主的共14項,其中產地為中國的共12項,占中國全部被通報產品的92.3%。 歐盟公布的數據無疑成為中國商品遭遇質量壁壘的佐證。此外,美國兩天前公布的通報數據更證實了慧聰紡織網記者的觀點。2009年7月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共發布召回通報44起,同比增長22.2%,環比增加76.0%。其中,涉及中國大陸產品的通報25起,同比增加13.6%,環比增加127.3%。 在召回中國產品的原因中,受傷危險12起,占召回中國產品通報總數的48.0%;頸部被勒危險,4起,16.0%;窒息危險,4起,占比16.0%;火災危險,3起,占比12.0%;電擊危險,1起,占比4.0%;鉛含量超標,1起,占比4.0%。 俗話說:“每個階段都會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點在通報事件中顯露無疑。對比分析歐盟、美國發布的不合格原因,慧聰紡織網記者發現3個不合格原因成為歐盟等國外發達國家的關注重點。 首先是歐盟等發達國家越來越關注嬰幼兒紡織品的安全性。嬰幼兒是每個國家的未來,歐盟等國著重從嬰幼兒安全方面狠下功夫,從而保障民族后繼有人。據相關數據顯示,針對嬰幼兒服裝普遍缺乏質量標準的現狀,歐美等國制定各類嚴格的法規對此進行監管。如對嬰幼兒紡織服裝面料的重金屬含量嚴格設標。 其次是紡織品質量檢測越來越重視設計的合理性。從上述案例中可知,燈芯絨女童帶帽夾克被召回、加拿大召回我國毛絨玩具都是由于紡織品設計不合理,有可能對消費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而被召回的。值得提醒的是,國外對上述紡織品實行召回不是“野蠻行為”,而是有據可依的。如歐盟的EN14682就有“固定在服裝上的環繩/線圈收緊后,在服裝上突出的周長不能超過7.5cm;環繩/線圈平放時,在服裝上固定的兩點間的突出長度不能超過7.5cm”等銘文規定。 再者是紡織品“生態環保”成主旋律。隨著人們消費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紡織品不僅成為國際紡織競爭的新熱點。然而我國對綠色紡織品服裝的開發起步晚,暫不能完全跟上國際步伐??上驳氖请S著我國對紡織品檢測的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有些標準的制定(修訂)就要高于國外標準要求,如在國標GB/T17592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中,規定了檢出限為≤20mg/kg。而在歐標EN14362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中,其檢出限為30mg/kg。 我國紡織品出口若想一帆風順,就必須及時掌控國際紡織標準的動態,了解紡織品檢測的趨勢變化,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我國紡織品檢測遇“困” 紡織品出口頻頻遭遇召回風波,不但毀壞了我國紡織業的聲譽,影響紡織業的國際化進程,還扼制紡織企業的利潤增長,真可謂是百害無一利。 對此部分紡織企業甚是不解––紡織品是經過質量檢測的,為何還會問題不斷?慧聰紡織網記者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我國紡織品檢測正面臨兩大難,從而導致紡織品檢測與國際脫軌,這是歷史的弊病,也是業內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目前,我國紡織品質量檢測市場正“兩足鼎立”。它們是國家性質的檢驗機構和第三方檢驗機構,而第三方檢驗機構又劃分為國外第三方檢驗機構和國內第三方檢驗機構。這三者自身的不利導致了我國紡織品質量檢測與國際脫節。 由于在計劃經濟年代,國內紡織檢測市場一直被國家機構壟斷,質量技術監督局、進出口檢驗檢疫局和國家纖檢局都建有遍布全國的質量檢測網絡。由于這些檢測中心仍然屬于國家機構,參照國家機關進行管理,對產品質量的控制也主要通過市場抽檢、行政處罰等強制性手段進行,在國際市場開發和商業化運作方面與國際權威檢測機構有一定差距。此外,因其具備國家性質,它的權威性不被國外認可。 盡管檢驗機構的功能受限,但作為紡織品出口大國,我國的紡織品出口之路“未央”。于是國外第三方檢驗機構順勢進入國內。它憑借自身高性能設備、高檢測水平一躍成為紡織外貿企業的“寵兒”。 然而市場都是逐利的。國外第三方檢驗機構紛紛入駐我國的熱潮引起了紡織業的思考。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嗅出市場商機,于是紛紛揭牌興起。然而,由于其誕生于中國這個自古官僚性質超強的國家,它的檢測結果權威性受到國外的懷疑,加之先在我國興起的國外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擠壓,本土第三方檢驗機構遭受前有為有的“壓迫”。 對于第三方檢驗機構遭遇的不公,中紡城紡織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齊主任的呼吁代表了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心聲,他疾呼業界高度重視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困境”。 我國第三方檢驗機構市場潛力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