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下 部分棉紡企業風景獨好
去年以來,在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下,我國棉紡企業遭受巨大沖擊。然而,在眾多企業遭受嚴重損失時,卻有一些優秀的企業,如華西紡織廠、無錫第一棉紡織廠、河南許昌裕豐紡織有限公司等卻依然保持生產經營良性循環,效益大大高于同行的良好局面。 在同行普遍經受驚心動魄洗禮之時,這些企業何以保持風景這邊獨好? 人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華西紡織廠和許昌裕豐這兩家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倉庫無庫存,產品供不應求,效益均比去年好。他們的秘訣何在?通過近幾年來的經歷,筆者深切感受到私企與國企最大的不同是機制靈活,無任何條條框框,始終把市場與生產經營緊密聯系,憂患意識極強,不會多生產一噸市場不需要的紗。這給工程技術人員的壓力很大,必須按照客戶質量要求做,不存在坐在科室喝茶看報的現象。企業干部也極為敬業,與企業、與老板生死與共。而這些與一個有敏銳頭腦、觀念超群的領導決策者是分不開的。 也許有人認為紡紗本身無高科技,甚至說穿了沒什么了不起。幾年前,華西紡織廠的領導人以當時不可思議的重金引進華茂集團的人才數人,在當時引起不小爭議。幾年后,“華西”成為名揚天下的品牌。華西紡織廠產品以精梳40支針織紗為主,同號數紗比一般針織紗每噸高出1500~2000元,并形成華西紗品牌效應,周邊不少工廠只要貼上華西標識,紗價就可上去,華西也從品牌搭載中獲得一份利益。華西取得這些成績靠的是人才,人才帶來了先進管理理念。 點評:目前市場上人才良莠不齊,有的剛從國企出來的技術管理干部思想理念尚未轉變,有的技術人員所在的原有企業設備陳舊,對現代化設備也只是從雜志上略知一二。企業用人時應慎重,一定要選準。人是決定因素,選高層管理人才更應謹慎。 設備:關鍵在消化吸收 不少棉紡企業認為裝備要用國產最新各類設備或者進口先進設備,在投資上沒少花錢,但經營模式卻沒有跳出“巨資投入——生產大路貨產品——再投入——生產普通中檔偏上產品”的套路,產品始終不能升級換代。例如,近幾年流行的緊密紡技術,很多企業由于相應配套不到位,生產的紗是緊密紡紗,但手感、棉結、含異纖,甚至紗疵指標均不理想,售價當然不會高,回收更是遙遙無期。一流設備不等于能生產一流產品。以我國引進的2000套左右清梳聯設備為例,至今有幾家真正做到優質、高產、低耗(與國外同類先進水平相比),有幾家創出自己獨特的品牌?道理很簡單,我國寧可花幾千萬、上億元購買新設備,而不愿在消化吸收上投資。 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我國引進技術投入與消化吸收創新投入比例僅為1:0.07,即1元錢引進,7分錢消化吸收,而日本、韓國比例高達1:5。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日韓能形成大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具備自己核心競爭力,而我們至今以仿為主,很少有獨立設計的產品。 點評:這些企業如何迅速改變局面?必須硬件與軟件配套、主機與輔機及器材配套、一流設備與現代化管理配套。從國外引進專業人才固然可以,但有可能面臨不太適應國情,或承受不起??煽紤]選用國內紡織發達地區流散在社會上的少數高端人才,使企業在較短時間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這不失為部分企業擺脫困境的途徑 此外,在市場極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上新項目更要謹慎行事。不僅要使投資設備起點高,更要使產品附加值高,創出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