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行業既是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同時又是一個資源依賴型和環境敏感型的產業。業內人士指出,紡織行業發展循環經濟要抓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兩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指出,按照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在紡織工業生產過程中,要從源頭開始系統地減少資源消耗,減少廢物的產生,實現多種資源的綜合利用。
以再生纖維為重點
據統計,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目前已超過世界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1/3,到2010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接近3600萬噸,人均纖維消費量可能達到18公斤。紡織生產要消耗大量的原棉、羊毛和石油等資源,因此,發展再生纖維將成為紡織行業循環經濟的重點。再生纖維包括纖維素纖維,以木漿、竹漿、麻漿為原料,可替代部分化纖原料。再如,可樂瓶回收利用,過去以填充物居多,現在也嘗試著做服裝,奧運會志愿者穿的服裝就是用可樂瓶子做的。還有棉絲下腳料、破舊毛巾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浪費。
這幾年,許多地方和企業已開發了不少高附加值、環保型新纖維,在部分替代棉、毛、麻、絲等傳統纖維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如牛奶纖維、玉米纖維、菠蘿麻纖維、竹纖維、大豆纖維等,有的已經產業化,有的卻止步不前。高勇舉例說:“大豆蛋白改性纖維盡管在下游應用中出現諸多問題,但它的發明是符合發展循環經濟方向的。大豆榨油后的豆粕,水溶后得到紡絲溶液,經化學羥化后接植到維綸上形成大豆蛋白短纖,經紡紗、織布后做成各種服裝。大豆蛋白纖維紡絲后的下腳料,仍然可以做飼料和肥料,取之自然,回歸自然。大豆纖維作為我國原創纖維,10年來它的發展經歷了大起大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利用再生資源和可循環利用方面,大豆纖維發明人做了可貴的探索。從行業發展來說,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最大程度降低原材料消耗,就是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生態紡織品為突破
通過使用和推廣綠色紡織品,達到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目的,是紡織工業實現綠色轉身的重要標志?!都徔椆I“十一五”發展綱要》把鼓勵支持開發有利于環境的產品、引導消費者購買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小的產品和推行“綠色標簽”作為保護環境的3個基本目標。為實現目標,近幾年行業在開發生態紡織品、引導企業走綠色經濟道路上作了大量工作。
2008年的“限塑令”掀起了抵制白色污染的風暴。在推廣生態紡織品的實踐中,用非織造布購物袋替代薄型塑料袋的嘗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F在人們更加關注身邊的環保問題:我們穿的服裝對人體有無傷害?廢棄紡織品能否被降解和回收?使用后的紡織品會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記者了解到,穩健實業(深圳)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的棉型無紡布,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棄后自然降解。公司副總經理楊敏告訴記者,這種采用天然原料制作的產品,經得起消費者和專家檢驗,拋棄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而江蘇新中環保股份公司董事長陳松近幾天正忙著考慮擴大再生產的事,他告訴記者,公司2008年的環保工程產值達到15億元。公司投資控股的江蘇瑞泰科技有限公司將再上一條聚苯硫醚(PPS)纖維生產線,設計能力為年產PPS短纖1萬噸、長纖3000噸,預計產值將超過1億元。由于這種纖維具備良好的耐高溫、抗老化特性,可直接用于制作煙塵過濾袋,捕捉污染大氣的灰塵,被廣泛應用在發電廠、水泥廠的除塵設備中。
近年來,紡織產品開發取得了長足進步,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如綠色生態纖維Lyocell、PLA、天然彩色棉的廣泛應用;在紡織生產過程中,許多企業盡量采用無污染、少污染的變性淀粉漿料,在印染整理中盡量采取無水或少水的超臨界CO2染色、數碼印花工藝等。此外,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生產由于工藝流程短、自動化程度高,廢水、廢氣排放少,已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亮點,用非織造布直接制作服裝已經在試驗中,這或將成為實施循環經濟的突破口。這些說明發展生態紡織的觀念已日益變成企業自律的內容,并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