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調研“出口轉內銷”阻力
“最近的海外單子很少,海外很多專賣店也關了。”近日,寧波一家保稅區的大型服裝企業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該服裝企業主要為皮爾卡丹等國外頂級品牌做貼牌生產,產品全部銷往美歐中東等地區。去年以來該企業的出口訂單大量減少,為此該企業人士向上級建議轉向內銷。不過因為其在國外的產品價格太高,加上沒有國內品牌,尚未實現。 商務部也正在朝這一方向努力。記者獲悉,近期商務部準備對外貿企業產品出口轉內銷以及統一內外貿市場等問題展開調研。 一名商務部人士告訴記者,本次調研涉及的問題比較復雜,有些問題還不是商務部能決定的,比如內、外銷企業的產品增值稅不一致,涉及到稅制的問題。此外,企業沒有國內渠道和品牌,這樣的問題可能還是需要企業自身來解決。 此前,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率調研組到東莞視察廣東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內銷)博覽會,并就該省企業出口轉內銷遇到的障礙和問題召開座談會。 外需急劇冷卻,內需的啟動就顯得迫在眉睫。在6月19日舉行的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林兆木判斷,像前些年那樣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不僅在危機中已經改變,而且在危機后也不可能恢復。 商務部將調研統一內外貿市場 商務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下一步國家將調研外貿企業產品出口轉內銷的相關問題,為內外貿市場的統一尋找對策。 據了解,目前出口企業的產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稅。但是如果這些出口的外貿企業將產品轉為內銷的話,將不能享受這一優惠。 更大的問題在于國內增值稅稅率是否過高?比如中國出口的產品在國內免收增值稅,但是出口后在他國也會征收增值稅,稅率可能為9%-10%,而中國產品在國內征收的增值稅稅率是17%。 “這個問題在1994年時期就討論過,后來出口企業主要做出口市場,因為形勢好就沒有人提了,現在這個問題實際上還是很緊迫的。”商務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說。 此外,由于一些出口企業主要做貼牌生產,過去就沒有品牌,但是現在一下子轉做內銷,適應性有些難度。 上述寧波那家做貼牌服裝生產的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該企業出口的產品在國外低價的服裝也要3000元一套,這種價格顯然是國內難以吃得消的。 在保稅區生產其他產品,比如高檔汽車等,如果到國內銷售,屬于國內進口產品,需要交納較高的關稅。 此外,內外銷不一致的情況還在于,內外銷的渠道不一樣,內銷市場有繁雜的進場費,資金結算慢,且仿冒問題嚴重,外銷市場沒有這個問題。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今年4月份的廣交會上表示,要消除出口和內銷在經營模式、交易結算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諸多障礙,為出口商品進入內銷渠道提供便利。 商務部國際經貿研究院一位專家指出,稅制內外貿市場不一樣,商務部可以提建議,但是最后決定權在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但是商務部調研可以對內外貿渠道成本的障礙、銷售結算方式找到解決辦法,以便刺激內銷市場。 出口轉內銷前提: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外貿企業轉向內銷市場,是一個正在成為現實的趨勢。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文溥分別對廣東東莞和福建晉江的發展模式做了調查。他發現,東莞的企業過去做貼牌生產的出口電子產品比較多,現在轉做國內,品牌、渠道就有問題。而晉江多是民營企業,以做鞋帽等為主,一直主要做國內市場,偶爾做國際市場,還主要是購買力稍差的東歐為主?,F在盡管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晉江的企業生產仍維持發展,訂單影響不大。 “后者以內需市場拓展來看,顯然比外需市場要穩定,不過問題的根本還在于要提高居民的收入,進而增加消費。”李文溥說。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預計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后,國內居民會有更多的價廉物美產品的選擇機會,進而帶動國內市場銷售轉好。 湖南大學財貿學院陳樂一教授告訴記者,中國的稅負仍然很高,如實施出口產品轉內銷,將國內一些增值稅負降下來,顯然有利于居民消費的增加。 如果不降低稅負,也可以實施高福利的政策,將部分用于基礎設施投資的政府稅負收入,用于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也不錯。“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解決了,消費也會放開。”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