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內外市場調整變化的時刻,面對多年來化纖行業常規品種嚴重過剩,新型纖維材料制造技術整體落后的局面,技術進步以及加大自主創新源頭科研投入的呼聲日益高漲。“應對當前局勢,既要渡難關,又要上水平。新的繁榮要靠創新。”中國化纖協會會長鄭植藝在新型纖維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研討會上大聲呼吁。
新型纖維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研討會在這個背景下,給予行業從源頭把握創新方向的啟發。來自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克萊門森大學、新澤西理工大學和中國的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多位國內外纖維材料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分享和交流了新型纖維材料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開發及其工程化、產業化應用方面的經驗。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杜邦公司Kevlar等高性能纖維2008年的利潤超過60億元人民幣,高于我們整個化纖行業的利潤總值。”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趙強在研討會發言中說道。作為一個化纖生產大國,中國在高新技術纖維研發應用領域的確面臨著嚴峻形勢。
“目前,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就要淘汰落后,自主創新。”鄭植藝指出。產學研結合,推動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及其應用,加快生物源纖維材料產業化進程,以此為突破點,將帶來行業的深層調整和變革。
國內外成功經驗表明,工程化技術開發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資源的占有、配置、開發和利用方式的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關鍵。而服務于化纖行業技術進步需求的工程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是單一化纖企業難以支撐的。因此,整合系統資源,建立共享機制,可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實現行業的共同進步。趙強認為,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建立纖維材料工程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是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的需要。
關注科技發展前沿
來自各個國家、各個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圍繞纖維素纖維、蜘蛛絲仿生纖維等新型纖維材料的合成與制備,熔體紡絲工藝參數、纖維結構和形態的在線檢測,聚苯硫醚等過濾用高性能纖維與中空纖維膜復合材料的應用研究進展,高性能材料制備過程的流動拉伸,以及計算機模擬在纖維材料開發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仿生纖維,一直是現代高新技術纖維發展的關注焦點。來自美國克萊門森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Dr.MichaelEllison,以蜘蛛絲為例,介紹了仿生制備新材料的研究策略,描述了蜘蛛絲蛋白的合成、蜘蛛絲的生成和結構-性能關系。
來自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高分子紡織纖維工程學院的Dr.YoujiangWang,主要介紹了運用超拉伸技術制備高中空度PET纖維的方法,并結合實驗結果對超拉伸的機理進行了探討。
國家自然基金委董建華教授對于如何在纖維材料開發過程中發現和解決科學問題進行了介紹。他對蜘蛛絲的性能及工藝研究過程中的要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高性能纖維,諸如納米纖維素纖維的性能、工藝研究及應用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與科研成果。
來自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生物醫學系的Dr.MichaelJaffe,全面回顧纖維科學的過去,分析現狀并展望未來。提出目前纖維科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諸如,誰將是新纖維材料的用戶?誰是確定該領域的需求、問題和機遇的權威?誰來評估解決方案的正確與否?誰將為開發新纖維材料買單?這些問題的存在同時也為纖維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例如,通過計算機模擬的手段降低研發的風險和成本,開發可持續發展、可再生利用材料以及高性能纖維,通過選用質輕的結構材料實現節能,通過仿生制備新材料并開發新的加工工藝等。
建立創新服務平臺
行業自主創新的關鍵在于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對科研成果產業化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在高性能纖維、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物源纖維、產業用纖維、新一代聚酯技術產業化應用上獲得成功。在聚苯硫醚纖維工程化成套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干法紡絲成套技術、復合導電纖維、雙組份復合纖維、服用長絲超高速紡牽聯合(FDY)工藝與設備、低溫短流程塔式聚酯成套技術、差別化聚酯連續聚合產業化技術、生物源纖維開發等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有部分項目已經完成工程化技術開發,應用于生產過程。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作為國家級創新研究基地,下一步的目標是以“纖維材料工程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生物源纖維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重點和支撐,在集成創新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實現重大工程技術突破,為行業提供創新技術和支撐性成果,充分發揮國家級創新研究基地的功能。
趙強說,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將以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指導,以“纖維材料工程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為依托,通過建立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方式,組建產學研創新團隊,共同投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創新,推動紡織行業整體技術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