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化纖巨頭抱團破冰 從外銷市場轉戰內銷市場
6月11日上午,何蘇衛匆匆地從外地趕回蕭山,這一天,蕭山正在舉行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有全世界1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位化纖行業專家聚集在此,就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對化纖行業的影響、化纖行業未來經濟發展走勢等進行探討。 何蘇衛不想錯過這次會議,他希望從眾多同行、專家的交流中能得到一些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信息。或許,更多的是想從中找到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 紡織行業形勢依然嚴峻 何蘇衛是杭州衛邦氣流紡紗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在蕭山這個紡織企業遍地開花、行業巨頭云集的地方,他的這家“衛邦”只能算典型的中小企業?;w會議的前一天,他正在廣東對自己所從事的氣流紡紗行業進行調研,帶回來的情況并不樂觀:廣東氣流紡紗行業今年的開機率僅為一半;在這之前,他聽說新疆一家氣流紡紗業巨頭53臺生產線只開了3臺。 與何蘇衛一起出席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的本土企業有三四十家,去年下半年至今的金融危機讓他們對紡織行業“寒冬”的感觸頗深。 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上漲,外貿出口萎縮,紡織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即使是作為行業巨頭的浙江恒逸集團,同樣因為巴西的許可證出口制度,土耳其的反傾銷調查等國家的貿易壁壘而出口萎縮;受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部分企業庫存的產品價格在幾個月中縮水一半,損失不小。 今年年初以來,紡織行業雖有探底回升的跡象,但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原料成本有所降低,但由于出口受阻,企業開工不足加上紡織品價格下滑,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一部分困難企業倒閉、停產或部分停產;今年1-2月規模以上企業用工減少了近50萬人。目前,中國紡織生產主要靠內銷市場拉動,內銷產值比重由前兩年的76%提高到今年的80%,使國內紡織品服裝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轉型升級,商榷破局之策成為了企業家口中最常聽到的詞。 從外銷市場轉戰內銷市場 金融危機爆發前,何蘇衛的產品大多通過外貿公司銷往國外,訂單生產讓他們日子過得很愜意。然而去年下半年開始,他發現訂單越來越少,周邊一些中小企業都遇到了“吃不飽”的困難,產能明顯過剩。不僅僅如此,原材料滌綸短纖維從去年上半年的最高12000元/噸下跌到去年10月的7200元/噸,產成品價格也隨之下跌4000元左右/噸,在價格高位時生產的庫存產品隨之縮水近三分之一,企業損失不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轉型及產品的升級換代了。”何蘇衛把企業轉型的步驟分成了幾步,從開辟國內市場著手,外貿定單少了,眼睛就轉向內銷。開始找銷路,生產內銷型產品,為了適應國內市場,他把原來單一的單紡轉變成混紡,擴大市場。由于針織需求量大,產品檔次、產量相對比較高,他把原來的機織全部改成針織。同時,不再只盯著服裝產品,把目標轉向工業用途,為家具業、汽車業的皮具做襯里。在產品生產上,也開始由原來的被動代工,轉為主動研發新產品,進而向客戶營銷。 何蘇衛認為單純地做別人的訂單,話語權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自己的企業與別人的代工廠沒有什么區別。所以金融危機以來,他開始思考著重點研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在他的技術團隊共同努力下,生產出的TCB紗大獲成功,訂單一直持續到了明年下半年。 產品走差異化道路成為共識 產品的走差異化道路顯然已經是當下紡織行業破局的共識。杭州永盛集團董事長李誠說,紡織行業發展到現階段,靠量的競爭已經行不通了,只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能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目前,永盛公司的拳頭產品SSY化纖原料,就是與韓國一家研發機構共同合作的,投產后銷售形勢一直不錯。 與何蘇衛做專一項的策略不同,李誠的永盛集團采用的是延長產業鏈的辦法,從化纖、紡織、印染、服裝到國際貿易,全都涉及了。而每一塊的規模并不急于擴大。李誠認為,從上游產業鏈開始生產,容易創造自己的特色產品,如果僅僅是在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做大做強,很容易被模仿,不利于差異化競爭。上下游結合起來做,讓他們對市場行情的波動更為敏感。金融危機以來,永盛的外銷市場已經從原來的歐美地區轉戰到了中東,俄羅斯及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蕭山的企業家在避免同質化競爭、產品走差異化道路上漸行漸遠。杭州東南化纖有限公司經過3年自主研發,終于在去年成功實現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規模化生產,一年為企業創造了3000萬元的利潤。此前,這一產品的生產技術專利一直被荷蘭一家公司壟斷。在研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過程中,杭州翔盛高強纖維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累計攻克20多個技術難題,今年,公司還將上馬第三條生產線,年產量將達到300噸。最近,韓國一家公司與他們簽訂了產品銷售協議,幾乎包銷了他們的全部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