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良藥”
1 軟實力的不足 2004年,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國民已經初步改變了國產產品價低質次的看法,民族企業已經具有了實施品牌戰略的外部條件。但目前一些企業仍有利用部分民眾“崇洋媚外,心態的動機,利用品牌名稱及廣告宣傳誤導民眾。
在對溫州服裝及制鞋業調研中我們也感受到同樣的問題。例如,我們調研的一家上市公司的主要客戶都是中國人,但其宣傳冊中所用都是外國模特的形象。再例如,很多中國民族企業所用的品牌名稱都在使用國外詞匯的音譯,例如巴拉巴拉童裝、西服(夏蒙、華士、奧利士、喬頓、仕登)、美特斯邦威等等。正如奧康副總裁徐曉杰所說,要發達國家接受中國品牌還要一定時間。而由于目前國際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基本被發達國家控制。這些媒體將影響服裝及制鞋業的流行款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難以出現真正的世界級的設計大師,也就難以引領潮流,中國企業難以擺脫模仿的境地。 2 高水平的產業技術工人缺乏 在調研中了解到,報喜鳥長期聘請了一名意大利人作為公司的技術總監,但這名意大利人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實際是一名高級技師,但這名高級技師對公司產品質量起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調研中,其他企業家談到最多的問題也是高級技術工人的不足。由于技術工人不足,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產業升級的速度。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從建國后有不斷的產業技術工人的積累,從而使中國民營企業能直接利用國有企業已有人力資本積累。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成長后只愿意從國有企業挖人,卻不愿意培養人,導至中國產業工人及工程師人力資本積累相對不足的,這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產業升級的障礙。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發展,更需要升級??梢哉f,中國的產業將與勞動力素質一起升級;甚至可以說沒有勞動力素質的升級,中國的產業升級將僅是“鏡中花,水中月”。在可以預計的時期內,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升級更多將是生產過程的工藝升級及產品升級,這一過程中技術工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對產業技術工人的培養,將中國技術素質較低的產業工人升級為高級技工,并不斷將新增長勞動力培養為高級技工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必修課。 政策建議 根據我們的調研,我們認為有關部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1 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收入是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戰略選擇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在現實收入分配中腦力勞動(特別是腦力勞動中的管理者)與體力勞動收入差距又過大,甚至可以說形成了新的體腦倒掛。上述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社會不認同體力勞動者的社會地位;體力勞動者自我認同感也不強,體力勞動者普遍不安心自己工作,都在尋找機會變為腦力勞動崗位特別是管理崗位。從而使中國高級技術工人嚴重不足,進而影響了中國產業升級的速度。而技術工人與腦力勞動者有相應的配比,技術工人的不足也進而影響了中國產業對腦力勞動者的吸納能力,進而影響了中國新畢業大學生的就業。 2 “產業鏈轉移”是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的有效途徑 紡織工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占生產成本15%以上。從國際經驗來看,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紡織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低端)會不斷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轉移。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不斷喪失,可以判斷紡織工業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外轉移的趨勢不可阻擋。未來,隨著孟加拉、越南、柬埔寨基礎設施改進,勞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這些國家對紡織工業投資的吸引力將不斷提高。2008年工經所對中國沿海地區包括紡織服裝業的勞動密集產業進行了多次調研,從調研的情況看,目前有些企業已經著手調研在東南亞及非洲國家設立工廠,有些企業已經在東南亞設立有工廠。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是:企業向東南亞及非洲的轉移才剛剛開始,如果我們不采取有效措施改變產業轉移的趨勢,產業轉移的效應可能要2~3年后才能顯示。而那時再采取措施可能會付出很高的成本。從調研的結果來看,傳統的勞動密集制造業從發達地區向外轉移已經不可避免,國家應采取有效措施使這些企業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而不是國外欠發達地區轉移,從而使工作崗位留在中國。在調研中奧康副總裁徐曉杰表示,雖然西部有土地成本優勢,但由于西部的產業鏈不完善,再加上中西部政府的效率較低,因而制鞋業還很難向中西部轉移。2006年工業經濟研究所的調查也顯示,企業投資地點選擇時最看重的因素就是政府效率。因而為使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有效向中西部轉移,一方面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政府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出臺一些鼓勵產業鏈整體向中西部轉移的產業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