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用紡織品標準缺失制約行業發展
同一產品出口10元進口200元高檔醫用紡織品須“留洋”認定 1種由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醫用材料,售價不過10元人民幣,出口到美國安裝一些零件,進行消毒、包裝,再賣回到國內醫院,這種叫作“凝膠氣囊止血鼻塞”的產品價格就成200元,翻20倍。 上述現象在我國醫用紡織品業中并非個例。 吳俊是合肥美迪普公司的董事長,這是1家專門制造高檔醫用紡織品的企業,他不無感嘆地說:“雖然全世界有20%的產品都是我國生產的,可是我們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很小,醫院使用的產品大多是進口的。” 在采訪中發現,不僅是醫用紡織品,過濾用紡織品、車用紡織品等產業用紡織品都面臨著這種尷尬。 產業用紡織品已經逐步成為新增長點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理事長朱民儒說:“產業用紡織品已經悄然進入我們生活的每1個角落,是紡織業3大支柱產業之一,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含量高、用工量少、勞動力素質要求高、國內市場需求空間巨大等特點和優勢,已經逐步成為中國紡織業發展新經濟增長點。” 近10年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發展迅速,近5年年增長率平均都保持在18%以上,2008年產量超過600萬噸,在紡織品產量中占比由1990年的8%上升到17%。雖然我國已經成為產業用紡織品生產大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產業用紡織品在纖維加工總量中比重一般占到30%左右,中國僅占15%左右。 “產業用紡織品將是紡織業發展方向,它的市場前景太好。”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莊曉雄說,如過濾用紡織品里的袋除塵,從環保、經濟利益、行業發展各個角度來說它必將取代電除塵。僅這1個產品,如果能在我國鋼廠、電廠中使用率達到50%,產值就將達到600億元。澳大利亞袋除塵使用率已經達80%以上,我國僅4%,還都是從日本進口。 高檔醫用紡織品須“留洋”認定后返銷國內 中國是汽車產銷大國,據預測,到2010年汽車用紡織品用量將達到26.73萬噸,汽車紡織品銷售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在我國擁有大量汽車用紡織品生產廠家,可是他們的產品必須通過國際幾大汽車公司的標準才能夠銷售,甚至每個車型的標準都各不相同。造成尷尬局面的根源是什么? “主要是受我國相關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產業發展不同步的影響。”朱民儒說:“如我國生產的大量高檔醫用手術衣、口罩等醫用紡織品只能夠以加工方式出口,經國外權威檢測機構認定后返銷回國內的情況,就使產業鏈附加值大量流失,給行業健康發展帶來嚴重阻滯和隱患。”朱民儒認為目前標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標準缺失,修訂滯后,分類不統一,強制性標準少,國際接軌程度低。 莊曉雄認為,產業用紡織品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缺乏銜接,產品質量缺乏規范監管,造成原料質量與制成品質量不匹配、國產化進程十分緩慢。此外缺少專業的科研單位和公共的服務平臺,導致目前國內產業用紡織品存在低水平生產、同質化競爭、高端產品薄弱等問題。 相關企業和專家希望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標準。吳俊說,由于標準缺失,他們生產的高品質產品反而因為成本高無法中標。目前很多小企業并不是沒有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而是生產中低端產品更有利可圖,這是不利于行業發展的,也給醫療衛生埋下隱患。 《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在制定 前不久國務院發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力爭將服裝、家用、產業用3大終端產品纖維消耗比例調整至49:32:19。 從工信部獲悉,工信部正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王偉說:“我們將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協調相關政策,指導產業用紡織品發展。同時研究和完善產業用紡織品的標準和使用規范,加強生產企業及應用企業的對接,擴大產業用紡織品應用。” 同時工信部還會同軍事醫科院、北京大學等部門進行醫用紡織品的相關產品醫學感染、醫院經濟成本方面的課題研究,以促進此類產品的推廣應用。醫用1次性防護服具有降低感染功能,“醫生用1件1次性手術服病人可以少打1針抗生素。”內部人士說。吳俊說,目前我國許多住院患者做痔瘡、闌尾炎之類的手術需要住院7天左右,這在國外只是門診手術,雖然與醫療水平有一定關系,但是隔離防護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實際上患者住院最后2天就是在打抗生素以防感染,而1次性防護服的使用就能大大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即使如美國、日本這樣的產業用紡織品強國也無法單純靠行業自身完成全面的技術升級和轉型,仍然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朱民儒說。如日本政府2008年度紡織業預算中就專門劃撥3.36億日元持續資助6項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開發項目。 據王偉介紹,我國力爭在2009-2011年通過完善相關標準規范,促進產業用紡織品在水利、交通、建筑、農業、環保、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在關鍵領域內,初步形成穩定有效銜接的產業用紡織品下游應用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