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紡企融資 “血栓”尚未消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人民幣新增貸款已達4.58萬億元,超過往年全年新增貸款金額,如果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5萬億元的目標來估算,目前新增信貸已完成全年信貸指標的90%以上。這些錢卻極少流向中小企業。 4月24日,國務院全文發布《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政策措施及保障條件”中強調加大對紡織企業的金融支持,提出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放寬中小紡織企業貸款呆賬核銷條件、簡化稅務部門審核手續和程序、對中小紡織企業貸款實行稅前全額撥備和提供風險補償、拓展企業融資渠道等具體要求。 2008年,紡織服裝中小企業“融資難”呼聲連連。一年過去,紡企融資的困難是否已經真正解決?作為企業運行“血液”的流動資金是否已通暢地流動起來?金融機構、政府有何態度與手段?記者再度探尋后發現,如同“血栓”一樣的融資難,并沒有消盡。 企業篇 東邊日出西邊雨 融資在有的地方不是問題。義烏市妍姿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平告訴記者,當地企業在流動資金出現困難的時候第一選擇是向銀行貸款,以企業或者企業主個人資產作為抵押,考察企業的廠房設備、產量、效益以及貸款者的信譽后,符合要求者一般都能拿到貸款,但僅限于用于流動資金,如果企業要擴大規模或者投資其他項目,則比較困難。相比其他融資渠道,銀行的門檻并不高。義烏企業在選擇銀行時一般都以“熟悉”和“就近”為原則。 然而,這樣的“好風景”并不是普遍現象。多家媒體報道,今年以來,中小企業依舊是融資難的“重病區”,紡織服裝行業的中小企業比重近90%,因此,流動資金短缺時,求借無門的問題格外突出。 許多紡織企業反映,除了少數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扶植的骨干企業,在資金緊張時,銀行總是拒絕貸款,原因不盡相同,有些理由心照不宣。江蘇無錫江陰毛條廠總經理肖錦文說,紡織行業貸款難就難在行業平均利潤低,不足3%。因此,九成以上的紡織企業從銀行貸款很難。中小企業貸款更是難上加難。 “我70%的精力花在融資上,跑了七八家銀行,都沒戲!要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生產經營上該多好!”杭州恒威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相斌無奈地說。 浙江一家中等規模的面料企業的老板近日也向記者大倒苦水:企業運行良好,特別是出口業務,不僅沒有因形勢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企業需要擴大生產規模,可是銀行就是不松口。沒辦法,只好看著商機溜走。當記者追問原因時,他為難地說:“不能說太多,不然我更不好貸款了。”他再三叮囑記者不要在文中透露自己姓名。 朱先生在東莞的服裝廠很小,只有六七十名工人,盡管經營尚可,可就是因為規模小,銀行甚至不愿考察企業情況。朱先生于是以個人資產作為抵押進行融資——面對個人的業務受到的管制比企業貸款要少,反而更方便。他說,在東莞各類企業近50萬家,能從銀行借到錢的可能只有幾千家,很多企業主根本就不到銀行貸款,有困難時寧可花高一點的利息向熟人求借。 東邊日出西邊雨,如果盤點一下事例,在今天,中小紡企“融資難”的面積仍然比“不難”的面積大得多。 政府篇 世界性難題傷腦筋 金融專家們說,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政府也為此費了不少腦筋。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不遺余力。 去年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輕紡工業“國六條”中,第五條內容: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支持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資金投放,簡化審批流程,開辟信貸“綠色通道”,推進融資產品創新,推廣和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等業務,鼓勵和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切實解決輕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2月4日原則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加大對中小紡企扶持力度,提供融資支持。 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通知,建立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負責研究制訂促進融資性擔保業務發展的政策措施,擬訂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督管理制度,同時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促進本地區融資性擔保業務健康發展、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的政策措施。 各地紛紛響應。去年7月,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如今全省小額貸款公司已有幾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