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輕紡:不可或缺的支柱
傳統產業≠夕陽產業 輕紡工業是浙江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浙江省乃至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紡織業,浙江自古至今一直以絲綢之府稱譽,有著悠久的文化淵源。金融危機中,一些紡織業老總也開始對自己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產生了疑慮。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初就出現了關于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現代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一個產業從理論上說都有生必有死,會經歷萌芽、發展壯大、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紡織工業作為夕陽產業、傳統產業,其歷史使命已經結束,應盡快退出歷史舞臺。
今年2月26日,在紹興舉行的紡織產業專題報告會上,包括5位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專家都對“夕陽產業”論進行了堅決的駁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貿易國,中國本身也是世界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任何時候人人都要穿衣吃飯,有13億人的“穿衣”大市場作后盾,中國紡織業在任何時候都是“永恒產業”,潛在的機遇遠遠大于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認為,發達國家的紡織工業的確已經進入衰退周期,可謂夕陽產業;但中國不是日本、韓國、新加坡,他們可以靠進口解決穿衣問題,產業轉移不是件壞事,但紡織服裝是人類基本需求,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不可能完全靠別人提供紡織品,如果中國要學他們,全世界的紡織品都不夠我們用。 徐匡迪站在國計民生高度,進一步論證這個觀點:“中國正處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之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而進入紡織業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一站。紡織工業目前吸納了2000多萬人就業,關系到5億農民的生計,紡織工業的穩定較快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就業、實現社會和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紡織工業在相當長時期仍是中國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的確,輕紡產品是人們生活生產的消費品,惠及千家萬戶。2008年紡織業面臨的困境是出口退稅大幅下降、生產成本快速上升、銀根收緊銀行限貸等不利因素,隨之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雪上加霜,但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去年前三季度紡織行業三分之一企業平均利潤仍達到8.4%,3200家企業平均利潤率達15.1%。 多年來,規模以上企業國內銷售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六成七上升到2008年的七成七。2009年內需市場的比重將進一步擴大,這是紡織行業發展保持穩定的可靠基礎。 當前世界化纖格局已進行結構性調整,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退出了常規化纖生產領域,轉向高科技、高性能纖維以及生命科學等新領域,世界的化纖生產重心已轉移到中國;中國的化纖企業已成為世界市場的競爭主體,中國的常規化纖品種及部分企業已具備與國際競爭者抗衡的能力。 此外,紡織材料專家姚穆院士認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總量在逐步增加,2015年后將猛增,預計將會有10多種行業齊發并進,企業宜分別選擇進入不同領域,以形成差別化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