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輕紡:不可或缺的支柱
▲30年中,浙江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現價)增加了257倍。2002年起,浙江紡織工業總量和出口額均居全國第2位,經濟效益居全國第1位。 ▲專家解惑:人人都要穿衣吃飯,有13億人的“穿衣”大市場作后盾,中國紡織業在任何時候都是“永恒的產業”。 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貿易遭遇困境,對外依存度較高的浙江輕紡工業受到的沖擊首當其沖。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浙江省許多紡織服裝企業的訂單量每個月都以25左右速度下滑。從上游的原料商、生產商到中游的貿易商,再到下游的銷售終端,都感受到了冬季的寒意。 浙江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紡織大省、輕工產品生產和出口大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浙江輕紡工業,路應如何走? “全國領先”是基礎 紹興的化纖,永康的五金,海寧的皮革,溫州的鞋業,杭、甬、臺的家電……改革開放以來,尤其進入21世紀,全省輕紡工業實現持續高速增長,并形成了新的特色及優勢。 迅猛發展的浙江輕紡。如果說從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浙江省輕紡工業屬于初級階段,那么,從1978年至今,浙江省輕紡工業屬于壯大并走向成熟階段。 據權威數據統計,從1952年至1978年,浙江紡織工業總產值增長4.4倍,占全國比重從3.18%上升到4.18%;1978年至2007年,浙江紡織工業更是高速發展,全省紡織工業銷售收入在全國的比重由4.18%上升到23%,在全國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第2位。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1232家,從業人員197.8萬人,完成工業總產值7023.74億元,出口交貨值2118億元,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加工地區。自2002年起,浙江紡織工業總量和出口額均居全國第2位,經濟效益居全國第1位。 與此同時,浙江輕工業也順應時代潮流發展起來,改革開放30年以來,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的輕工特色產業集群。全省輕工產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門類越來越齊全,產品種類已從改革開放前的數萬種發展到30余萬種。二是生產總量大幅度提高,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8398億元,是1978年的257倍;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規模以上企業仍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9216.16億元,同比增長11.46%。全省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的有輕革、皮鞋、皮革服裝、肥皂等10種產品,居全國第二位的有吸排油煙機、軟飲料等16種產品,居全國第三位的有:罐頭、飲料酒、啤酒等等5種產品。三是產品檔次、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強勢崛起的優勢企業和產品。浙江省較早地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在全國率先進行國有和鄉鎮集體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培育了一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營輕紡企業,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體系、齊全的產業鏈、合理有梯次的產業集群和區域分布。 在2007—2008年度中國紡織服裝競爭力500強企業中,浙江企業占115家;競爭力前50強企業中,浙江企業占14家;在全國棉紡(色)織、毛紡、化纖、麻紡、絲綢、印染、針織、服裝等8個行業的競爭力“10強企業”中,浙江企業占26家。 浙江紡織行業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努力培育優勢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據統計,2007年全國紡織行業17個大類產品中,浙江省的化學纖維、布、印染布、絲、絲織品、針織品、非織造布等7個產品產量名列全國第一,有9個產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如化學纖維產量,全省已達到813萬噸,占全國的40%,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化纖產業區之一。 “塊”狀格局和專業化市場。浙江省市場化改革早、區域經濟活力強,在國內較早構成“塊”狀的紡織產業組織格局,形成了集群化發展,發揮了產業集中度高、規模效益明顯、配套相對完整、生產成本較低、產業與市場互動的優勢。目前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紡織產業集群有:杭州的絲綢、女裝,寧波和溫州的西服、休閑裝,蕭山和紹興的化纖、織造、印染,余杭和海寧的家用紡織品,海寧的經編織物,桐鄉和桐廬的毛衫,義烏和諸暨的襯衫、襪業,平湖的出口服裝,湖州的絲綢、童裝,象山的針織服裝、浦江的絎縫制品,嵊州的領帶,紹興、新昌和諸暨的紡織機械等。在全省,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和“中國紡織特色城(鎮)”有35個,為全國最多。 與紡織產業互動發展,一批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專業市場逐步形成。在全國最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基地紹興,中國輕紡城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