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振興難題分析
《中國服裝協會工作報告(2008-2009)》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市場細分、加強勞動力儲備和警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是當務之急 從2月4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到4月24日公布規劃詳細方案,2009年,中國紡織服裝業迎來了“振興元年”。在這個注定要載入歷史的重要年份,中國服裝業最需要面對的難題是什么? 日前召開的中國服裝協會五屆二次理事會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所做的《中國服裝協會工作報告(2008-2009)》中,重點分析了勞動生產率、市場細分、勞動力儲備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四大問題,為中國服裝業的“振興元年”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勞動生產率 目前,企業生存發展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是降低成本和差異化競爭??刂坪徒档统杀境蔀楦髌髽I重點攻關課題。引進先進設備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采用節能降耗設備節約能源使用成本的做法已經在服裝行業中悄然興起。2009年,在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剛性上升的情況下,既能提高產品質量又能節約人力、物力使用的先進設備的引進將再掀高潮。 另外,市場變化驅動差異化競爭。差異化一方面表現于產品研發設計,另一方面要依靠專業、專門設備制作來完成。對于這類設備的引進與使用也將在行業內更加普遍。 市場細分 2009年,我國服裝市場將在拉動內需政策鼓舞下加速發展。市場細分將向縱深發展,從產品品類、產品檔次、產品功能、產品營銷模式、服務人群分類、服務區域分割等各個方面加以細分。企業將更加注重挖掘新市場,產品研發更具明確針對性。 市場細分并不意味著企業和品牌將大量增加,相反,隨著精細劃分而各需求區間有效需求變窄,競爭將更加激烈,淘汰性更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整合的加速在所難免。同時,產業的集約化是在上一個行業發展階段的行業分工之后必然的發展結果。未來兩三年將成為中國服裝企業的整合之年,通過企業資本、品牌的實質性整合,形成聯動上下游產業的縱橫交錯的產業集團,形成服裝品牌集團、服裝零售業集團等多種新的企業形式,并通過資本紐帶逐步整合國際資源,形成中資控股的服裝跨國集團。 勞動力儲備 2008年金融危機和地方政策導向變化等因素導致我國部分服裝企業關停,但“勞工荒”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熟練工”依然存在缺口加大的隱憂。當前,企業面臨熟練工的老化與新進勞動者職業素質較低造成的“青黃不接”問題;輿論忽視針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行業宣傳和就業引導;教育對職業道德和勞動精神的弘揚存在缺失;行業用工存在供需信息不對稱等,以上這些問題造成對行業用工的預期普遍不樂觀。 企業應通過推動政府間合作、推行行業職業培訓等方式努力解決有效勞動力供給和儲備問題。同時,行業也將積極開展國際間合作、產學研合作,大力培育、引進和儲備服裝行業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質量標準、經營管理、設計研發、國際市場營銷等高級人才。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2009年,國際經濟發展預期較為悲觀,美歐各國紛紛出臺針對本國實體產業的經濟保護政策,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目前,針對我國服裝產業的貿易保護措施主要是技術壁壘方式。通過不斷出臺針對進口產品的技術規范、檢測標準、產品標準等,從而不斷提高進口產品技術、質量要求,特別是從合理化指標、安全性指標、環保指標等較高技術領域對進口產品質量要求一再加碼,并加強對進口產品的檢驗檢測。如此一來,大大增加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加工制造難度,明顯提高了出口制造成本,增加了出口風險。這就迫使中國企業在生產加工方面要加速提升,要重標準、重質量、重效率。 另外,歐美“特保”結束后,國際業界并沒有放棄對我國服裝產業再次提出出口限制的努力。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可能被提上日程。產業安全預警體系的正常運作事關重大,這就需要我國加強行業外交力度,提高行業外交能力和效率。從政府、行業、企業各個層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合作中與國際業界達到利益的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