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企業遭遇“不公”之痛 期盼政策解圍
棉價暴漲企業叫苦不迭 環境變化令“不公”顯著放大 棉花之于棉紡企業,就猶如“民以食為天”。受到近期棉花價格飛漲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棉紡企業對于棉花環節的訴求相比往年更為迫切。企業在慨嘆宏觀環境變化令不公平部分的負面影響成倍放大的同時,正迫切寄望于政府施以援手。業界一致認為,當保生存、保訂單被擺在首要位置后,政策中可以爭取的內容就顯得彌足珍貴。 棉花之困 進入4月以來,國內棉花市場貨源日趨減少,棉價更是一路強勢上漲超過1000元/噸。 “現在的棉花均價已達12600元/噸,刨去三絲、異纖,總體算下來,每噸價格在13000元左右,我們真的承受不下去了。”山東泰安某大型紡織企業原料采購部負責人的一席話,道出了棉紡企業的共同心聲。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棉紡企業經營存在較大困難,特別是3月中旬以來,皮棉價格大幅上漲,而紗線價格卻未能追隨同步攀升,令棉紡企業普遍叫苦不迭。據了解,對于原料成本的消化,目前只能由棉紡企業自身來扛。另外,資金短缺導致企業開工不足或直接停產。該人士同時反映說,除棉價暴漲外,市場上還存在著買棉難現象,“拿著現金到處跑,但是很難買到優質棉花”。 專家認為,國家272萬噸棉花收儲結束后,在沒有增發進口配額、加快新疆棉入關等政策調節下,國內棉花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暴露出來,棉價快速大幅上漲。另一方面,部分貿易商大肆囤積,造成棉花市場供應不足。 對于貿易商的囤棉現象,中國棉花協會秘書長高芳表示,紡企難以承受過高棉價,且國家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囤棉惜售只會加大經營風險。高芳說,棉價暴漲暴跌對相關產業都不利,棉價暴跌不利于棉農安排生產;棉價若暴漲,棉紗、棉布、服裝等下游產品無起色,紡企難以承受,低廉的進口棉紗也會沖擊國內市場。 “市場迫切需要政府穩定價格,增加棉花供應。”張然說道。泰安的這家紡企負責人則表示,企業現在最關心的是國家何時會放儲國儲棉、以及放儲價格如何、會否增發配額等。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希望政府能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價格出臺相關政策,緩解棉紡企業面臨的困難。而在張然看來,后市棉價能反彈到多高,取決于紡企的承受能力有多強、國家何時增加供給等。 “我們注意到,2008棉花年度(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74萬噸,同比減幅達44.2%。進口外棉的主要是棉紡企業,去年底以來進口棉花價格已低于國內,進口卻一路走低,這個數據反映出了國內真實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目前的棉紡企業普遍訂單不足、開機量下降。這顯然是和國內的棉花價格高漲形成了背離。”張然提醒說。 “不公”之痛 棉紡企業除了要承受電汽運、棉花等成本上漲的挑戰外,還要背負棉花進、銷項稅抵扣不統一、進口征收滑準稅的壓力。在不久前在常山集團召開的座談會上,多家棉紡企業對于增值稅“高征低扣”、滑準稅、稅賦攤派過重等問題怨聲載道。 在整個紡織行業中,棉紡行業的利潤率一直墊底。調查顯示,一家20萬錠生產能力的棉紡企業,2006~2008年的3年平均增值稅稅賦為6.7%,綜合稅賦8.8%,而利潤率不到5.2%,形成強烈反差。 而為業界所詬病的滑準稅制度,制訂的背景是國際棉價低于國內棉價。今年以來,我國20支純棉紗價格比巴基斯坦的同類產品每噸高出2000元左右,甚至出現進口巴基斯坦紗比國內棉花還便宜的現象,這使得國內棉紡企業的產品難以同國際市場競爭。目前,棉紡織企業要求棉花采購中的進項和銷項增值稅率統一以及取消滑準稅或降低滑準稅為1%的呼聲非常強烈。 “我們的21支紗原本銷售情況良好,但最近巴基斯坦同類產品價格降到了14000元/噸左右,比我們低了近4000元,這簡直是讓我們沒法活了。”湖北一家棉紡企業的老總很是無奈。 “買的時候是含稅價,賣的時候應該將同等稅抵扣,可棉花卻是個例外。”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指出,就是因為“高征低扣”中間4個點的差價,每年增加了棉紡企業45億元左右的成本。 徐文英指出,無論是高征低扣還是滑準稅,出發點都是保護棉農利益,但實際情況卻是好處全落在了棉花加工廠和流通領域。徐文英建議,取消滑準稅后,如果國際棉價低于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