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2歲的王哲接到病危通知書時,他正處于迷糊狀態。
“兒子眼珠子都不動,看上去快要死了,我眼淚汪汪地在病危通知書上簽了字。”王哲的父親王宏志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自2009年4月23日以來,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吉林化纖)先后有逾千名職工不同程度地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住院者超過160人。其中,毛條車間的王哲由于病情危急,被送到了吉林省最有名的醫院——位于長春市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化纖旗下上市公司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420)5月13日晚披露后,“中毒事件”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
相當一部分吉林化纖的職工們認為,吉林康乃爾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下稱康乃爾化工)苯胺工廠所排放的不明氣體,是他們“集體中毒”的罪魁禍首。……
一名康乃爾工人的猝死
4月13日,康乃爾化工苯胺車間一位30多歲的主檢修工猝死在工作崗位。康乃爾化工和當地政府部門,從未對李宏偉猝死事件及原因公開作出說明,但消息仍不脛而走
吉林化纖職工的“集體中毒”事件,在大半年前已經有過一次小規模的“預演”。當時,康乃爾化工已經開始了調試。
2008年9月下旬,吉林化纖十多位職工身體不適,他們的癥狀與此次“集體中毒”比較相似,如頭暈、惡心、嘔吐等。這些職工大多是吉盟(吉林化纖子公司) 的門衛,在整個吉林化纖,他們的工作位最靠近康乃爾廠區,其癥狀輕重不一,入院時間亦長短不一,但并未引發顯著的嚴重后果。
苯胺爆炸工廠重生
4月13日,康乃爾化工苯胺車間一位30多歲的主檢修工猝死在工作崗位。康乃爾化工和當地政府部門,從未對李宏偉猝死事件及原因公開作出說明,但消息仍不脛而走
在位于吉林市西北郊九站鄉的吉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表嶄新的銀白色金屬裝置在陽光下反射著冰冷的光芒。這就是康乃爾化工,目前國內最大的苯胺生產企業。
苯胺是有機化工原料和精細化工的中間體,在染料、香料、藥品、特種纖維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苯胺生產流程并不復雜,但是要大量使用易燃易爆乃至易揮發的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一氧化碳等各種有害氣體。
項目環評疑竇重重
離康乃爾化工最近的吉林化纖職工,沒有獲邀參加康乃爾環評報告的聽證會,直至現在,也查不到康乃爾環評報告的公示材料。參加聽證會的其中一名群眾,住在距離康乃爾化工至少20公里遠的吉林市區
此次“集體中毒”事件之前,吉林化纖的職工們更多地將“康乃爾”這個名稱與制藥商聯系在一起,而不是一家苯胺生產商。即使在康乃爾化工于2007年開工建設之后,還有不少吉林化纖的職工誤以為,吉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引進的是一家制藥廠。
大滿、二滿與王哲
自大滿4月23日聞到“臭烘烘的味”住院后,至5月12日22時,吉林市共收治吉林化纖因接觸不明氣體出現不良反應職工161人入院治療
40歲的吉林化纖線廠車間女職工滿紅巖,是此次“集體中毒”事件中首批入院者之一。
2008年9月入院治療的那兩名女職工,就是滿紅巖同一個車間的同事。但她說,當時覺得可能是這兩位同事體質較弱,并未料到自己也會“中招”。
在吉林化纖的所有車間中,線廠車間距離康乃爾化工最近,只有幾十米遠。
“心因性因素”?
長春市一家三甲醫院神經內科的當班醫生,在看到王哲的腦部影像圖時脫口而出:“中毒”。這位醫生說,王哲腦部有明顯水腫,估計是氣體中毒引起的腦細胞病變
在吉林化纖職工大規模出現反應之后,一個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張壽林研究員領銜的衛生部專家組,在5月10日前往吉林市展開調查。
5月14日下午,在吉林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張壽林代表衛生部專家組通報了調查結論,稱吉林化纖職工身體不適反應,可以排除化學物質的毒性所致,“主要與心因性因素有關”。
“集體中毒”前后的政府角色
事發之前和之后,當地政府部門對于很多本應公開的信息,比如環評報告、氣體監測數據、病人病歷都采取了嚴密封鎖的政策。種種不透明做法,加重了公眾的不信任感
在吉林化纖這起“集體中毒”事件發生之后,吉林市政府部門行動積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