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轉內銷走到三岔口
陳樹津說:“外貿企業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繼續拓展外銷市場,特別是開發新興市場,來彌補歐美市場需求下滑帶來的損失,并且加強研發能力的積累,從OEM向ODM轉型;另一方面要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內銷市場的開拓和運作,嘗試打造自主品牌,以爭取更高的附加值。外貿企業眼光向內,除了盯住內銷市場之外,其實還有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就是盯住國內品牌,為他們做加工,進行國內產業鏈的整合和優化配置。”
陳樹津認為,雖然做內銷、塑品牌被普遍認為是大勢所趨,但大批企業都轉型做內銷顯然不現實,各家企業還是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來籌劃對策。 隨著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行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美國和歐洲的紡織服裝業呈現不斷升級和縮小趨勢。分析人士認為,基于全球產業分工,歐美不可能在一夜間恢復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如果說中國的外向型企業目前依賴美國和歐洲市場,那么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也依賴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吃、穿、用的需求具有一定剛性,不可能因為金融危機而使消費者不穿衣服,他們更多的是減少奢侈品的消費,選擇價廉物美的產品。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國際市場的剛性需求,中國紡織行業現在要做的就是苦練內功,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眼光向內求生存的同時,絕不放棄已形成的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國際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記者在日前走訪由北京市商務局舉辦的“外貿大集”時發現,很多商品都是以前在國內市場不曾見過的,好多攤位顧客爆滿,一些紡織服裝類的攤位有時顧客都擠不進去。這些服裝和家紡產品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也很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外貿大集”在北京金源燕莎購物中心和藍色港灣國際商街開市的27天里,場面火爆,成交活躍。據北京市商務局會統計,參加展賣的118家企業銷售額達到2117萬元,內外貿洽談1002家(次)。 一家來自山東的家紡外貿企業老板告訴記者:“最初來參加這個‘外貿大集’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帶了一些樣品過來,但是沒想到會這么火爆,消費者和商家都很認同和接受,樣品不出半天就全賣光了,我們只好從廠里再調貨,而且每天都要進貨。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一下子對開拓國內市場產生了信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外貿企業對“出口轉內銷”抱著“分一杯羹”的態度。“外貿難做、金融危機是外貿企業轉型的首要原因,再加上國內市場這么大,而且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低端產品也可以鋪向農村,因此沒理由不去分一杯羹。”一位來自廣東的老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