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海外市場、中國企業和商會、主要省市主管部門的意見普遍認為,種種信息顯示,盡管頻吹政策暖風,但受限于國際市場尚未“觸底”,今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仍難言轉機。
眼下已是陽光明媚。但是,浙江恒源針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杰昌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在他看來,原本令人賞心悅目的各種服裝和紡織品,眼下似乎都被金融危機抹上了些許的灰色印跡。
3月,中國服裝出口同比增長9.9%,這曾被業內很多人當成一個回暖的信號。但“從目前形勢看,歐洲訂單依然下降,美國開始有止跌的勢頭,但形勢依然不樂觀。根據我們3月底了解的情況,75%的商場、超市零售業績依然下滑,只有25%主要銷售低價衣服的零售商店業績上升。”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宇說。
上海飛馬進出口有限公司茅霞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該企業在本屆廣交會上推出了一些新開發的紡織服裝,但因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20%,采購商接受情況很差。目前采購商主要青睞低價產品,知道中國近期上調出口退稅后,壓價更加兇,而一些出口企業也為了爭取客戶而調低產品價格,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王宇也稱,今年紡織企業的訂單不夠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對200家大型紡織企業的調查顯示,這些企業上半年的訂單均下降了20%到30%。“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我國相關產業政策調整后,過去一段時間內受國內外復雜因素影響而流失的大訂單會回流。”他說。
而今年1月開始試行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以下簡稱《法檢目錄》)也在企業間引起爭議。
這份目錄將不少紡織服裝(包括針織以及童裝)納入法檢范疇,陳杰昌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法檢一般需要兩三天的時間,而目錄內的產品每個出口批次都需要檢驗,“出一次檢一次,對企業的交貨期有很大影響,甚至有可能造成毀單。”
業內人士也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由于服裝出口訂單季節性強、交貨期較短,法檢新政勢必延誤通關時間,造成交貨壓力和收貨風險,這對于金融風暴中搶奪出口訂單的國內服裝企業而言無異于百上加斤。
為了彌補海外市場上的損失,不少企業將目光轉向了潛力較大的國內市場,一些出口企業正嘗試通過內銷來填補下滑的國際訂單。
然而,內銷路也并不好走。國內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內外貿經營模式的差異、內銷起訂量小以及門檻高等問題給紡織服裝內外貿對接設下多重障礙。據悉,在廣交會舉行的第二場針對紡織服裝、鞋類、食品等商品內外貿對接洽談會上,已經出現了國內采購商和出口企業都相互抱怨“聯姻”困難重重的情況。
業內人士則稱,今年來我國衣著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直為負增長,國內紡織服裝市場相對飽和,正處于供過于求的“庫存甩賣”階段,出口企業轉內銷在打造品牌和拓展渠道等方面都會遇到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