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一線調研:難言“觸底”
但報告也直陳紡織業遇到的新問題:一是,今年以來,韓國、新加坡、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貨幣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則相對穩定,因此實際上人民幣處于升值狀態,產品的成本優勢正在不斷弱化;二是,美國、印度等國家為維護本國企業利益,正不斷增設進口門檻,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貿易摩擦更加頻繁。“因此,在多重不利因素沖擊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3、 后續政策有待“落地” 紡織業最艱難的時刻過去了嗎? 較為樂觀的投行報告判斷,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1-2月“也許是此輪調整最黑暗的日子”,預計從今年底或2010年初開始,隨著內外部實體經濟的逐步恢復,行業景氣有望從底部逐步上升。但更多投行的分析顯示,《規劃》并無太多實質性利好,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紡織業的前景依舊不明朗。 紡織企業對《規劃》的解讀更微觀和現實。 “繼續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的直觀表述,自然逃脫不了他們的眼睛。據測算,出口退稅每提高1個百分點,中國紡織業就能增加50多億元利潤。但實際上,目前稅率上調的空間僅剩1個百分點——自2008年8月1日起,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連續4次提高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從11%增至16%,而出口退稅的上限是17%。 雖然也期待“最后1個點”的提升,但紡企的感受其實并不強烈。“每次只提1個點,都已經麻木了,效果不明顯。”施建海表示,即使提了稅率,外商也會據此壓價,利潤并無提高多少,“只是增加了與外商的議價空間。我們最關心的是,有什么具體的政策落地?”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紡織業振興規劃的出臺無疑是利好,但目前《規劃》僅僅是指明了紡織業的發展方向,并沒有明確出臺政策,“后續的政策值得期待。” 相比具體的政策,孫瑞哲則更關注《規劃》涉及的4個方向性調整:一是商業模式需轉變,如中心城市的紡織品市場應從批發向零售轉變,發展電子商務平臺等;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如產業用的纖維消耗比例要從目前15%提高到19%,布局從沿海向中西部轉移;三是公共服務提升,建設面向中小企業、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等;四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如重視環境保護、改善勞資關系等。 在金融危機依舊、國外需求減少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亦是《規劃》的重要內容,但“由外轉內”的轉型之路并非坦途。“外銷的生意好,利潤高,業務相對穩定。內需市場相比不夠成熟,從外銷轉做內銷重新爭奪市場,競爭激烈。”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廣偉說,這是很多企業不愿轉做內銷的原因。 做外銷的施建海坦言,自己不愿意轉做內銷。“內銷需要在國內設點,成本高昂。而且內銷模式上下游普遍存在欠款現象,風險較大。”他說,去年底以來,一些外貿企業紛紛轉做內銷,結果是加劇了內銷企業之間的競爭,行業利潤變得更薄。 對大企業而言,市場“轉向”則是順理成章之舉。當地龍頭企業——浙江天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去年9月著力進行市場調整,外貿占比已從原先的60%下降為目前的30%。“雖然內銷競爭激烈,但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公司副董事長章國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