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紡織利好聲中布新局
一是,2009年2月11日起,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5%。
“這就意味著企業將增加1個百分點的利潤。”李秀明說,雖然河南紡織行業的出口額不足60億元,但對于出口企業來說,調高1%的退稅意義很大。他進一步解釋說,在全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紡織企業能實現3%的利潤,三分之二的紡織企業利潤都在3%以內。所以,對于紡織這樣的微利行業,“提高1%的利潤相當珍貴。” 新鄉白鷺化纖集團董事長陳玉林認為,出口退稅率從14%調整到15%,可以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資金重點投向優勢企業的政策,最受企業歡迎。新野紡織股份公司董事長魏學柱表示,在前一段貨幣政策從緊的情況下,紡織企業一直存在貸款難、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如今,紡織工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信貸政策將做調整。“中央財政要拿出較大的資金額度,以貼息貸款等形式,劃定重點投向優勢企業,這是我們期盼已久的。” 規劃的出臺,對鄭州紡織來說,也許帶來的震動和影響最大。 鄭州紡織有著輝煌的歷史。早在上世紀50年代,由國家投資2億多元,在鄭州展開了大規模的紡織工業建設,先后建成了鄭州國棉一、三、四、五、六等5個大中型棉紡織企業和與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廠、紡織機械廠、紡織器材廠等企業及4所紡織院校。加上鄭州二棉,總規模為50萬紗錠,成為全國著名的紡織工業基地。 時過境遷,由于沒有及時抓住發展時機,設備老化、技改緩慢、產品單一、機制不活等一系列問題,令鄭州紡織陷入困境。 之后,記者出身的李秀明,經過反復調查,大膽提出鄭州紡織業“土地置換”,寶地生金,重振雄風。此調查受到時任河南省長李成玉和鄭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鄭州紡織改革由此深化。 截至2008年11月,隨著鄭州國棉一廠、國棉三廠、國棉四廠的產權被鄭州翰園置業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以6.27億元的總價收入囊中。鄭州市六大國有紡織企業全部轉為民營。 “土地置換的計劃基本實現了,怎么實現大發展就看新的紡織廠如何運作了。”李秀明說。 企業的熱盼和打算 河南紡織企業對紡織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內容一片叫好,但規劃在短期內并不能給河南紡織帶來巨大的變化。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河南紡織突圍尚需時間。 “盡快出臺操作細則,目前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李秀明說。 除了呼吁盡快制定《規劃》實施細則,企業也建議國家對部分稅收進行調整,給紡織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而企業更多的希望是,財稅金融支持措施能否盡快到位。 更多的企業正在謀劃下一步的發展。鄭州紡機今年準備整體遷入鄭州紡織產業園,計劃2011年建成,還將在鄭州東部開發區興建載貨汽車及發動機等汽車零部件項目。新鄉白鷺化纖集團根據《規劃》的指導方向和當前的市場形勢,很快調整了工作重點。 在令人矚目的鄭州紡織企業改制搬遷過程中,香港錦藝集團投資14.7億元,通過對鄭州二棉進行改制,在鄭州新鄭龍湖鎮興建30萬紗錠規模、高標準、現代化的鄭州宏業紡織有限公司。目前一期工程10.8萬錠正在加緊安裝、調試,預計不久即將開業,這將是鄭州紡織業改制后第一家亮相的企業。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和老國棉二廠相比,新生企業的定位及發展思路,顯然和規劃的內容更加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