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賀燕麗解讀《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三年調整振興重在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作是針對紡織行業當前及今后發展中出現或已出現的問題提出來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行業自身的結構性矛盾并有效減小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 按照《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紡織行業要著力做好八項重點工作:一是穩定國內外市場,二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加快實施技術改造,四是淘汰落后產能,五是優化區域布局,六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七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八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紡織工業在長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與問題,首先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多年來行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其投入力度僅為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阻礙了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紡織服裝產品出口仍以貼牌加工為主,僅僅是靠量的擴張賺取低廉的加工費;高技術、功能性纖維開發滯后,產業鏈條尚未形成;高性能的紡機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等仍為行業現狀。 其次,產業布局不盡合理。我國紡織工業生產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用紡織品比例低于發達國家10個百分點以上;出口產品高附加值比重低,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出口市場近50%集中在發達國家,多元化市場格局有待進一步推進。 第三,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紡織工業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的4.3%,用水量的8.5%,廢水排放量的10%,其中大部分為印染廢水,且平均回用率僅為10%。隨著節能減排標準的提高和執行力度的加大,紡織企業產業升級任務更加緊迫。 第四,產能規模擴張過快。近年來,紡織工業規模擴張速度過快,2007年底紡紗能力比2000年增長了2倍,年均增長16.6%;化纖產能增長2.5倍,年均增長21.6%。在偏重規模的同時,也出現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中高水平同質化發展的傾向,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目前,我國紡紗能力已超過1億錠,化纖行業一般產品產能過剩,而差別化纖維品種少,仍需進口;一批效率低、工藝落后的間歇式小聚酯、常規滌綸裝置和污染嚴重的粘膠設備仍時開時停,尚未淘汰;占印染能力近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設備仍在運行。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金融危機對產業已形成嚴重沖擊。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對我國紡織工業造成嚴重影響。出現了外需大幅下滑、內需競爭加劇、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增加、就業形勢嚴峻的局面,我國紡織工業陷入多年未遇的困境。 2008年8月份以來,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全年出口總額增長8.2%,增速比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2008年秋季廣交會訂單成交量同比下降30%以上。 受外需不振影響,相當部分紡織企業將出口產品轉為內銷,加大了國內市場壓力;與此同時,紡織原料價格全球性大幅下跌,國內棉花價格由2008年上半年的1.4萬元/噸降至年底的1.1萬元/噸,廠絲價格也由23萬元/噸降到最低的13.6萬元/噸,跌至20年來最低水平;紡織生產企業上半年高價購入的原料嚴重壓庫,無法順利銷售,占壓大量資金,難以正常周轉;農民遭遇賣棉難、賣繭難,甚至在中西部一些地區的農村發生了大面積毀桑現象。 2008年1~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8%,是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達到20%,虧損總額達227億元,同比增長近1倍,規模以下小企業虧損更加嚴重。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就業人數同比下降1.2%,比上年同期少增加就業50萬人,規模以下小企業減員現象更為普遍,三分之一小企業停產或倒閉,造成大量農民工返鄉。 另外,由于紡織企業平均利潤率低,貸款難度大,很多中小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無法維持正常生產經營,一些企業為防止資金鏈斷裂,被迫通過民間借貸以高于銀行貸款3~5倍的利息獲得資金,導致企業生產經營的惡性循環。 綜合考慮行業發展實際以及危機對行業所造成的影響,規劃提出從這八方面進行重點突破,以保持行業平穩增長。 記者:為了保證政策重點任務的完成,《規劃》明確提出了10項政策措施及保障條件,其宗旨是什么? 賀燕麗:規劃政策措施和保障條件緊緊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要求,在已經落實的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結合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和重點任務提出了10項政策措施及保障條件:一是繼續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二是加大棉花、廠絲收購力度;三是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四是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五是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六是加大對紡織企業的金融支持;七是減輕紡織企業負擔;八是加大對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九是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十是發揮行業協(商)會作用。 這10項措施及保障條件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充分體現了“應急性”和“長遠性”相結合的宗旨。既有應對當前需求萎縮、企業虧損增加、資金短缺等突出困難的&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