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技術跟進 紡織業須以創新構筑紡織強國
毫無疑問,今年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中國變身紡織強國的重要促進劑。 規劃明確,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規劃同時提出,要加強技術改造,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 此前,國務院還出臺了擴內需、保增長的十項措施,企業更新改造成為未來中央投資的重要領域。全國增值稅改革后,紡織企業可以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增值稅,這無疑是推動紡織技術進步的重大利好。 標桿企業以科技“過冬” 在金融危機引發的行業蕭條中,總有一些以創新為己任的紡織服裝企業脫穎而出。他們的創新實踐充分證明,捕捉和創造有效需求,加快科技創新,是應對危機、化解風險、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 和其他紡織子行業一樣,印染行業在2008年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然而,江蘇霞客環保色紡有限公司去年的利潤率依然保持在10%左右,并且訂單量沒有減少。 霞客色紡“過冬”的秘訣就是新產品開發。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馮淑君表示:“霞客生產的環保彩色纖維在生產流程中無添加劑和燃料堆積,無色差,完全符合國際市場對環保的苛刻要求,這樣可使其下游企業平均節約10%~15%的著色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霞客色紡的熔體直紡在線添加技術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新技術和集成創新工藝,整個流程在完全封閉的系統內完成,從而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零排放。 在紡機行業,經緯紡機是業界公認的技術創新先鋒,而搭建企業技術中心,是其不斷深化創新體制與機制改革的成功經驗。 經緯紡機榆次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新民告訴記者,該公司技術中心實施基于創新能力的新產品開發管理模式的項目負責制,通過不斷完善軟、硬件設施,中心已經聚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科技帶頭人。 張新民坦言,2009年該公司將主動出擊,將困難轉化為推動結構調整的有利機遇,致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重點對產品核心技術開展專項研究;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使科技人員超過30%;三是加強產品研發、試制平臺建設,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和市場成熟期,并且充分發揮與科研院所合辦開發機構的作用。 記者手記:加快科技創新才能再創輝煌 經過20多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中國已經赫然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紡織工業的厚積薄發固然可喜,但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這樣的高速增長是無法長期持續的。 進入2008年,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對紡織工業的不利影響尚未完全消退,全球金融海嘯又隨之而來。 在當前全球紡織產業鏈重新洗牌的動蕩期,中國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全球乃至中國紡織工業的未來發展藍圖,必將圍繞新材料、生態紡織和紡織信息化技術等領域鋪展開來。 2008年,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的企業,其新產品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平均達到47.85%,新產品平均利潤率超過35%。這些企業的共性是:在纖維材料開發應用,高品質、功能性、生態型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產業鏈上下游的集成創新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表現尤為出色。 對于身處金融風暴漩渦中的紡織企業而言,大力提倡科技創新,不僅能讓更多的企業在金融寒冬中看見希望,增加戰勝嚴寒的信心和勇氣,而且將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很顯然,如何聚合行業科技資源,助推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正如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畢國典所言,沒有中國紡織服裝技術的不斷創新,就沒有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今天的輝煌;而繼續加快科技創新必將創造下一個30年的輝煌。 相關報道:18家紡織創新試點企業享“特權” 為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2008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全行業開展了技術創新企業的認定和試點工作。 據了解,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淄博蘭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8家企業被認定為第一批紡織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據悉,獲得此項認定的紡織企業將享有多項“特權”,其中包括申報國家各類科技計劃、新產品計劃時的優先指導權,優先獲取協會提供的相關政策、信息、技術、管理、培訓和標準等指導和服務,以及在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優先得到培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