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年前,申洲國際的“掌門人”馬建榮還在為是不是要繼續干下去而發愁。當時有人認為,“紡織行業不應該再在寧波這樣進入工業化后期的地區生存”。如今,這個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的服裝制造基地,創造了數萬個就業機會,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前景。
申洲國際的實踐證明,即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經濟滑坡的不利形勢下,“產業升級”也不能對傳統產業“一刀切”,不能一味追求高、新、洋,只要善于發現、發揮優勢,敢于開拓創新,像紡織這樣的傳統產業,依舊能夠闖出一片新天地。
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地方脫離實際,片面追求“檔次”,將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統統視為“夕陽產業”打壓排擠,政府不給批地,銀行不給貸款,使他們短時便陷入“何去何從”的苦悶境地。有些企業則被迫“跟風”,什么時髦搞什么,今年流行生物技術,明年大搞IT產業園,你搞新能源,我做新材料。一些原本從事制造業的企業也盯上了“快錢”、玩“資本運作”,有的因此血本無歸,多年積累付諸東流。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是必然的,但得順應發展規律,不能搞“大躍進”。具備資金、技術基礎的地方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順應發展潮流,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因地制宜地發展傳統特色產業,打造“百年老店”,也是正道。申洲國際的成功即是證明。
更何況,像紡織這樣的傳統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大戶”,一個紡織行業就能吸納2000多萬人,其中八成是農民工,上下游產業加起來關系上億人的“飯碗”,豈能說放棄就放棄?
正如馬建榮所言,中國即便是相對發達地區,也還沒有闊氣到可以不要傳統的地步。無論沿海還是中西部地區,只要能把國際技術、先進管理和中國設計、中國品牌不斷融合、創新、提升,傳統依然前景廣闊。(沈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