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英:紡企稅收負擔過重 擠壓生存空間
示,食品加工3.5%,造紙5.0%,化工3.35%,食品飲料4.5%,建材4.98%,金屬制品2.2%,均低于棉紡行業。 “買的時候已經是含稅價,賣的時候應該將同等稅抵扣,可棉花卻是個例外。”徐文英說,企業購買棉花時交付13%的進項稅,制成紗線后賣出時是17%的銷項稅,但棉花原料部分只抵扣13%,即所謂“高征低扣”,就因為中間4個點的差價,直接增加企業每年45億元左右的成本。 此外,政府制定的各種收費項目,有的論人頭、有的論總量,未考慮不同行業間的差異、不同產業的利潤率問題。如“殘疾人基金”(按企業人數的1.5%安置殘疾人,少一個按社平工資交錢)、“水資源費”(1.2元/噸)、“污水處理費”(0.62元/噸)、“南水北調費”(0.7元/噸)“職業病檢查費”(噪音56元/人)等,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企業不堪重負。 據統計,2008年紡織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45%,比上年下降0.52%;棉紡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82%,比上年下降0.12%??傮w來看,棉紡贏利狀況不錯,但兩極分化的隱憂依舊嚴峻:占1/3份額的3769戶優勢企業共實現利潤308.8億元,與剩余2/3企業完成的8.18億元利潤相權,占到總贏利規模的97.4%。2/3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0.18%,相當于虧損。2008年1~11月,棉紡行業虧損額達51.7億元,虧損額比上年提高了85%。 棉紡行業工人平均年收入比其他行業低得多。洛陽、陜西兩地調研發現,紡織廠工人的年收入是1.1萬元,其他行業的工人年收入一般要在1.3萬元左右,稅賦過重給企業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沒有余力提高工人待遇,相應地帶來了用工難的問題。 犧牲工業競爭力 并未真正保護農民利益 無論高征低扣還是滑準稅,出發點都是保護棉農利益。然而據統計,2008年農民手中的籽棉價格為4.6元/公斤,比2007年的6.2元/公斤不增反降。 “負擔轉嫁給工業也得咬著牙進口,好處落在了棉花加工廠和流通領域,根本惠及不到棉農。”徐文英簡單算了一筆賬:從上年9月棉花上市到次年4月,農民手里的棉花都陸續賣給棉花加工廠,加工成皮棉后再轉賣給企業。棉花從農民手中賣出的價格也就是2.2元~2.4元/斤,不會因為交了滑準稅而增多。 從2007年開始,國際棉價上揚,而相應的減稅政策卻沒有到位。國際市場棉紗統一定價,不會針對國內的高棉價而有所松動,因此造成我們的棉紗缺乏國際競爭力。國內企業甚至反過來購買進口紗,因為有些地區的棉紗價格比國內棉花價格還要低。 針對有些輿論指責一旦進口棉花價格放開,企業就不買國產棉花了,徐文英認為這更是杞人憂天,“進口是為了滿足生產需要,配額是按照缺口發放的,想多買也沒有配額。” 按照滑準稅規則,除89萬噸配額以內棉花進口實行1%的低關稅,超出部分企業要多交5%~40%的高關稅,進口價格越低,所交關稅越多,從而使成本大大上升。數據顯示,棉花進口逐年遞增的趨勢相當明顯,2002年18萬噸,2003年87萬噸,2004年191萬噸,2005年257萬噸,2006年364萬噸。盡管2007年和2008年因為國內棉花增產,進口分別跌至246萬噸和211萬噸,但仍然與WTO談判數字相去甚遠。 國際競爭力下降,導致國內生產能力下降,企業都不買農民的棉花,農民收入更得不到保障。目前紡織行業已有13萬人下崗,農民工返鄉安置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滑準稅”制定的背景是國際棉價高于國內棉價。但從2007年開始,國際棉價上揚,而相應的減稅政策卻沒有到位。國際市場棉紗統一定價,不會針對國內的高棉價而有所松動,因此造成我們的棉紗缺乏國際競爭力。國內企業甚至反過來購買進口紗,因為有些地區的棉紗價格比國內棉花價格還要低。2008年9~12月,巴基斯坦、印度的20支紗平均價格比國內同類產品分別便宜了4310元和3682元。 “國際競爭力下降,導致國內生產能力下降,企業都不買農民的棉花,農民收入更得不到保障。目前紡織行業已有13萬人下崗,農民工返鄉安置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對于國家收儲272萬噸棉花的應急政策,徐文英認為,這雖然也是為了保護棉農種棉的積極性,但效果不得而知,“依照美國的經驗,棉花售價低于64美分,國家就直接拿錢補貼農民。否則,既犧牲了參與市場競爭的工業競爭力,又未能實現保護農民利益的初衷,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 一面呼吁政策,一面自救突圍。棉紡行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