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點了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的死穴?
在剛閉幕的“第93屆全國針棉織品交易會”上,我受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的邀請,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了一次專題講座:《外貿企業如何開拓內銷市場》。 原本是一場配合展會的普通講座,但現場的情況超出我的預期,因為到場的企業領導眾多,反響也十分熱烈,從課后沖上臺去爭搶拷貝課件的行為就可見一斑。 會后,我對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的副會長邵天興先生說:這取決于你們的選題很好,也說明了中國紡織企業處于一個急劇的轉型期。 中國紡織服裝終端市場就象一個圍城,國外企業拚命地沖進來,中國的企業卻拚命沖出去。不同的是,國外的企業是用品牌、用文化占領中國紡織服裝的中高端市場,而中國的企業卻是用成本、用生產優勢,為國外品牌做加工。 終于有一天,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也發現,出口的道路遇到了障礙,不再象以前那么高枕無憂。 去年7月1日起,國家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其中,服裝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這是繼2006年下調至9%之后,又調整了兩個點。 “兩個點難倒英雄漢”。許多企業馬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于是,開始考慮新的出路。一向被忽視的國內市場,成了他們的新目標。 出口退稅下調之后,60%的出口企業準備調轉槍口,對準國內市場。而進入內銷市場,靠以往單純的生產優勢已經不具備競爭力了,“做品牌”成了企業新的選擇。 “出口退稅下調點中了我們的死穴”。講座現場,有老板這樣表達他們的焦慮。 目前,超過2/3的企業低于全行業平均利潤率,這些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0.61%,總虧損額達到99億。這種情況下,“2個點”的確讓大部分企業處于“生死線”。 不僅紡織服裝企業,列出大名單的許多行業都有同感,鋼鐵、化工、電解鋁等行業也受到了較大的震蕩。只不過紡織企業數量太大,企業規模相對偏小,更加敏感而已。 然而,這些企業的生存壓力是出口退稅惹的禍?如果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連“兩個點”都抵御不了,只能說明企業競爭力存在很大的問題。中國紡織服裝業因為兩個點而出現大面積的生存壓力,只能說明“紡織服裝大國”其實“大而不強”。 問題的根源有兩個:一個國家長期以退稅刺激出口的政策,導致企業處于溫室之中;二是企業自身缺乏創新意識,品牌貢獻率、科技貢獻率十分低下。 長期以來,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依靠是“低端競爭”,靠成本、價格優勢打天下。中國同行之間,為了搶奪訂單,把利潤壓至極限,結果讓國外企業受益,讓中國產品貶值。而出口退稅成了企業的護身符。“吃退稅”成了企業的主要利潤手段。 在“吃退稅”的呵護之下,企業日益缺乏創新能力,技術研發、品牌塑造等都不在老板的視野之內。絕大多數的終端產品出口企業,只是簡單的OEM加工,不要說沒有自己的品牌,連ODM的階段都沒達到。而在中間品市場,占據了全球50%以上的化學纖維產量,卻沒有誕生一個類似萊卡、莫代爾、天絲這樣的中間品品牌。 長期的低端競爭、同行內訌之下,企業的產品附加值、議價能力一直十分薄弱。這才是行業面臨的真正問題。如果把根源遷罪于出口退稅下調,則是掩蓋了病灶。 之所以做出如上分析,是想提醒業界老板:面對出口壓力,不是“調轉槍口”這么簡單,如果不能調整心態,依然用簡單低端的競爭手段,在國內市場依然會面臨更多的壓力。 最近,許多出口企業老板,找到上海戰國策營銷咨詢機構,要求提供品牌與營銷咨詢服務。面對這些老板,我總是要先糾正觀念:做內銷品牌,不是簡單地注冊個商標、設計個LOGO、請個明星、轟幾輪廣告這么簡單,而是一個導入完整系統的品牌戰略,進行科學的規劃與定位,配以相適應的傳播營銷手段。 不然,即使有了“品牌”,也只能混跡于批發市場之中,依然缺乏品牌附加值,與“給外國企業做苦力”相比,掙的依然是辛苦錢,沒多大進步。 出口退稅的下調,點中的并非企業的死穴,但卻實實在在給企業一個刺激,逼迫企業重視技術創新、重視競爭力的多元化、重視品牌貢獻率,不要在“掙辛苦錢”的層次上怡然自得。這是一次陣痛,也是一個拐點。希望“拐點”之后,更多的“中國制造”開始向“中國創造”進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