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振興“稅”有文章
即將于3月中旬陸續發布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120項政策細則,再度引起業內對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的期盼。有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工信部向中央決策層建議將出口退稅率回調至17%,退稅范圍包括第十一大類50章至63章中的紡織品服裝和第94章中的家用紡織品。 無獨有偶,3月1日,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第十九屆華交會論壇上也表示,國家將根據形勢變化進一步完善外貿相關政策措施,包括繼續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該消息人士表示,建議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主要是因為盡管擴大出口的關鍵決定于外需,但出口退稅對于增加企業收入,渡過難關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十分有效。同時,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每出口1億美元,就能解決3680個就業崗位。中國第一紡織網副總編輯馬新征也指出,盡管自2007年開始,內需首度超越出口成為拉動紡織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3-5年內,內需增加的消費量還不足以完全彌補出口放緩甚至下降帶來的缺口。 此外,該消息人士還稱,體制障礙仍是制約紡織行業科學發展的最大問題。具體表現在產業政策定位不清晰,棉花滑準稅、紡織品原料購進高征低扣;長期把紡織行業列入限制類或風險行業,占紡織行業99.4%的中小企業至今難以享受寬松貨幣政策的扶持。 以棉花滑準稅為例,過去在國際市場棉價低于國內的情況下實行棉花滑準稅,以調節進口棉價,保護國內棉農利益。但自2008年以來,國際棉價整體偏高,繳納滑準稅后進口棉價每噸約比國內高970元,這就導致我國棉紡企業用棉成本高出周邊國家19%-20%,嚴重影響了我國棉紡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第一紡織網數據顯示,2008年1-9月,我國棉制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行業出口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42%下降到38%。在紡織全行業出口增長80%的背景下,棉制品出口卻同比下降2.1%。 同時,該人士的觀點也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2月對江蘇、湖北、浙江、廣東4個省份14個棉紡織相關產業集群試點地區開展的調研中得到印證。在調研組實地考察的38家大、中、小各種規模的紡織企業中,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勞動合同法》實施、電氣價格上漲、融資難度大、稅負重、原料價格不穩定等方面。部分紡織企業還就發放勞動就業補償金、實施進銷項稅對等的稅收政策以及信貸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議。 對此,該消息人士表示,國家工業行業主管部門已經建議中央盡快對購進的棉花、含脂毛、蠶、麻等原材料進項稅率由13%提高至17%抵扣,并建議盡快采取具體措施對貸款擔保、信用證、展期等方面放松限制,取消銀行對紡織企業上浮貸款利率,增收手續費等歧視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