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服裝需求環境的惡化,使中國信心彌足珍貴,中國力量被寄予厚望。雖然中國無法靠一己之力救全球,但中國能為穩定經濟做出貢獻;雖然中國紡織業無法根本改變全球產業格局,更不應承擔世界經濟不平衡的責任,但中國紡織能為振興中國經濟提供動力,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早到的曙光。
信心并非無源之水
中國經濟仍有著全球最高的增長率,投資、出口和內需雖增速減緩,但仍在增長。中國有1.9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21萬億城鄉居民人民幣存款余額,有足夠支付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有實力支持投資項目提升基礎建設,刺激和拉動實體經濟,有很大的政策回旋余地與調整空間。中國是世界最有潛力的市場,從溫飽到小康的過程中,有著強勁的需求動力,而市場化和城市化更是經濟發展的持續強勁動力。
中國紡織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紡織已成為世界第一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齊全的產業鏈、合理有梯次的產業集群和區域分布;多樣化的產業部門和多元化的產品系列,使中國制造仍是世界采購的第一選擇;技術進步和科學創新,使中國制造具有世界先進的裝備,堅實的技術基礎,有知識有技術的人力資本和產業隊伍。
紡織服裝業是易進易出的產業,進退成本較低,這固然在短期內導致失業率增長等陣痛,但不會影響產業根底,不會傷筋動骨。這種產業特性使紡織服裝業在金融海嘯后更易實現資本、資源的重組,以較小的代價實踐產業轉型、產業升級,從而達到新層級的復興。
中國已經在全球產業網絡(GPN)中占有最重要地位;是最大的紡織貿易國,中國本身是世界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13億人口,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不僅展現未來中國紡織服裝需求潛力,更是表明處在紡織服裝市場發展的節點,有新的空間。
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增長8.4%,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1.6%,服裝消費近年來一直以高于2位數的速度增長。中國農村地區的人均紡織服裝消費基數較低,但擺脫貧困的農村居民和走向城市的新一代農民,在服裝消費市場方面不僅有剛性需求,更有彈性需求;中國紡織產業和市場有巨大的發展腹地深度和騰挪轉移空間。
力量來自創新路徑
將信心化為力量,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企業界的巧實力(Smart Power)和創新路徑。
長期以來“追底殺低”的行業競爭模式和低水平同質化的規模擴張增長方式,導致對外部市場規模波動極為敏感和脆弱;過分的出口加工依賴,使產業低價競爭外戰內耗,而在內需市場開拓力度不夠,品牌營銷能力不強。
從眼前看,保增長是當務之急。擴內需不僅提供了增長動力,從長遠看也迎合了市場需要。調結構則是根本,只有市場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優化才能保證可持續的增長,只有產業升級才能在內外市場上保持長遠的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勞動力成本優勢將不會永遠是中國紡織服裝優勢,國內市場不能仍以加工出口企業模式運營,更要求產品差異化、品牌營銷以及價值鏈治理能力。
中國紡織業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維護中國的產業利益,在措施上要大力度、高效率,擴大出口,提高市場治理權。另一方面要有進有出,剛柔并濟,平和地融入全球產業網絡(GPN),要認識到唯出口論的貿易觀的錯誤,沒有交換則比較優勢無法實現,要通過進口先進技術裝備,促進流程升級和產品升級,通過有選擇進口高檔染化料、高品質原料、半成品以提高中國紡織品服裝品質,拉動全球產業鏈,以進口錯位的高檔制成品,來滿足消費需求提升市場檔次,培育時尚氛圍,介入服務業。
加強上下游產業鏈間的整合。從纖維、紡紗、織布、染整到服裝合作協同,以提高行業綜合競爭力;要加強同業間的競爭與合作,通過創新、產品差異化和個性化定位改變同質化現象,提高非價格競爭力,產品多樣化,市場多元化;加強各產業部門間的合作:以裝備業提升紡織技術基礎;為交通運輸建筑提供土工布和產業用紡織品;農業部門優質天然纖維的培育、養植將穩定提高紡織品品質。要加強各區域間的合作,通過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產業創新,實現中國紡織大產業、大市場、大貿易。加強紡織全球產業網絡(GPN)的合作,發揮中國紡織業優勢,通過境外投資、新興市場開發、產業轉移等化解GPN重構中的矛盾和沖突。
總之,紡織服裝作為人類基本需求,極有可能成為最早復蘇的市場,紡織業作為民生產業,極有可能與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類似,紡織業將成為把經濟拉出衰退泥淖的牽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