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引起公憤 行業洗牌危中尋機
廣東省第10屆鞋材展銷會現場,數千平米展廳參觀者寥寥無幾,眾多攤位乏人問津。 王精文的攤位是其中之一。“其實已經參加9屆展銷會了,明知道這次沒有什么訂單,但是出于習慣還是來了。”王精文深深吸了口煙說。 王精文是1家鞋機企業總經理,這家名為正南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企業有13年歷史,在當地鞋機業排名前5。然而從2008年第3季度起公司訂單批量減少,2009年初只得陸續裁員,縮減開支。王精文比以前更加拼命地四處打點關系,找訂單,拉客戶。 “不找訂單,沒有生意,就活不下去,現在行業內很多企業已經因為這個死掉。”王精文說。“不過這是表面現象,”他突然話鋒一轉,“其實主要的困難不是訂單減少這么簡單,資金短缺也不是主要方面,最重要的是行內有太多產品質量不過關、仿冒名牌的企業來挖客戶,甚至惡意降價,導致我們想做品牌的企業很難競爭。”王精文臉上露出怒色。 這樣的氣憤不只王精文獨有。東莞和冠塑膠制品廠廠長袁昭福稱,“市場容量是有限的,如可能最多只能容納1000家鞋企,但是近幾年卻有3000家鞋企在爭搶,惡性競爭充斥在行業內,制造很多市場泡沫,現在應該擠擠水分。” 在王精文等人的回憶中,作坊小廠惡性競爭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慘痛的,幾乎達到讓他們“咬牙切齒”的地步。 臺灣佶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銷售總監練志紅講述自己的經歷。幾個月前她與1個客戶談1筆鞋面料加工訂單,原本說好每雙16.8元成交,誰知1個不知名的作坊企業以令人難以想象的每雙10元錢搶單子。“在鞋材業中10元錢1雙是要賠死的。”練志紅說。 練志紅與公司溝通后準備以成交價每雙15.4元讓利于客戶,并向客戶介紹公司過硬的質量、良好的信譽度。誰知當客戶要與“佶鴻”簽訂單的前1天晚上,那家作坊企業又打出每雙8元的成交價,客戶再也忍不住如此誘人的價位,最終與“佶鴻”的合作告吹。 練志紅語氣激動:“應該早就把這些‘垃圾企業’搞掉,否則產品哪還有質量可言,企業哪還有信用可言!行業就是應該大洗牌。” 不僅僅企業主們認為此次金融危機有助于行業洗牌,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官維平也認為,金融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升產業檔次,提高效率,進行技術革新。對廣東來說,需要客觀地觀察危機造成的影響趨勢,也許這是加速產業升級步伐的機會。 美中服裝鞋業協會中國區秘書長龍小杰也持同樣觀點:如果1個有著自主研發的企業去跟沒有技術附加值、生產成本很低的劣質小作坊競爭,況且這樣的小作坊還數以萬計,可想而知,有著研發能力的企業存活是多么困難。這次危機對那些堅持自主創新、擁有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創立自有品牌的企業是千載難逢的黃金機遇。 從亞洲鞋業協會主席張華榮提供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這種洗牌的趨勢。數據顯示,倒閉的鞋企中,規模在3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只有1、2家,500-3000人的中等企業占5-8%,50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30-40%。倒閉的原因是“技術含量低,做OEM(貼牌),出口市場單一”。 缺少品牌和技術,正是中小企業倒閉的問題所在,也是珠三角制造業的“寒冬”癥結所在。專家們認為,這一波金融危機并非完全是壞事,因為環境會逼迫它們去“進步”,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低端制造業只有被淘汰。制造業眼下面臨洗牌的陣痛,但是從長遠來看,正在推動制造業的成長。 金融危機的影響對東莞的經濟來說是1件壞事,但對東莞的產業升級卻是有利的。很多企業家面對如何產品升級、創建自有品牌時,都深深地陷入沉思。 東莞“小豬斑納”童裝品牌的成長歷程,或許可以給這些掙扎的企業一些借鑒。位于樟木頭鎮的這家制衣廠,最初只做貼牌加工業務,靠訂單存活。如果國際經濟形勢不好,企業就會搖搖欲墜。這家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大舉開發內銷市場,創建自有品牌,如今擁有研發人員數百名,已經成為國際10大知名童裝品牌。 在廣東8大支柱產業中,走訪4大產業——紡織、衣帽、制鞋、玩具的7家企業,企業家們普遍認為:未來3-8年內東莞將完成1個從“工廠”至“科研所”的嬗變,能夠經受住考驗而存活下來的企業將是“科研所”的精英。 “從這個角度說,這次危機其實并不完全是壞事,那些低端的作坊小廠倒下,市場份額騰出來,客戶更愿意選擇有實力的公司,這為我們想做品牌、想做事業的人掃清了障礙,這是我們埋頭苦練多年等來的黃金機遇!”王精文不停地揮著手說,最初的怒色已被激動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