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紡織服裝業的春天
在艱難的出口形勢面前中國紡織服裝業開啟向國內市場要銷量的時代。 中國公司為什么要那么著急進入國際市場呢?這是艾格集團的疑問,或許也在金融危機之時為我們提供1種新思維方式。 你1年消費幾公斤衣服?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1個普通的消費者,或許會是個奇怪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對于中國紡織服裝業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2000年我國紡織服裝產品人均消費量是7.5公斤,到2007年這1數字已經達到14.6公斤。與此相關的是紡織業內銷比重也由2000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70%。國內市場增長成為紡織服裝業重要戰場,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這一行業出口形勢同樣受到影響。依靠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1批服裝企業2008年干得不錯。 發達國家人均消費紡織服裝產品30-40公斤水平,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內紡織服裝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出口遇挫 3月3日中午第19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華交會”)第3天,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W5館2樓麥當勞餐廳,雖然人頭攢動,但是只要等5分鐘左右,等候者就可以買到午餐,餐廳外300多張椅子還空出來50張左右。 來自西班牙的禾杰(Gerard Sabate Puig)用漢語說:“我已經來參加6次華交會,2009年比往年的人數要少,2008年我們從中國采購200萬件衣服,2009年要減少20%。” 華交會組委會數據顯示,到會境外客商18229人,比上屆下降5.37%。從成交額上看,本屆華交會出口總成交22.4億美元,比上屆下降39.06%。 華交會低迷情景正是中國外貿形勢的“縮影”。據海關總署發布的2009年1月全國重點出口商品量值表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共出口152.31億美元,同比增幅負0.65%。據商務部3月3日公布的數據,2009年2月我國出口總值258.5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7.1%,其中紡織品出口繼續下滑,同比負增長15%。 國內增長 與出口市場的慘淡相比,國內服裝市場卻不乏暖流。當國內企業在埋怨老外“口袋”越捂越緊的時候,耕耘國內企業的老外卻在快樂地“數錢”。 截至2009年3月5日,在過去的52周里,艾格集團中國區營業額同比增長20%;H&M集團中國區銷售額增長83%;旗下擁有Lee、Northface等成熟品牌產品的VF集團中國區銷售額增長60%。 會“念經”的不僅僅只是“洋和尚”。一門心思盯著國內市場的美邦服飾2008年營業利潤8.34億元,同比增長94.65%。另1家主打國內市場的服裝公司七匹狼公布的業績快報說,2008年公司營業利潤1.97億元,同比增長61.32%。 江蘇陽光已經將外內銷比例從70:30調整到60:40,將來會進一步調整到50:50,希望能夠抓住國內市場機遇,但是對于更多的服裝出口企業來說掉頭轉向國內市場仍然是“說易行難”。 掉頭難 “出口轉內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海熙元進出口有限公司服裝部經理凡俊說,“出口與內銷的最大差別在于出口比較簡單,出口基本上是批發性質,不需要做渠道,做內銷要有渠道,要有店鋪,還要有設計人員。” 河南萬豪服裝進出口有限公司經理卜銀山認為,打造品牌和建立銷售渠道是內銷必須具備的條件,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紡織服裝業中的中小企業找銀行貸款很難。“銀行覺得紡織服裝業不是朝陽產業,不愿意貸款。”卜銀山說。 1家服裝企業工作人員說,他所在的企業80%出口,20%內銷,雖然在上海久光、太平洋百貨等都設有專柜,但是內銷部分每年虧損幾百萬元。 出口市場也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參觀華交會的日本MrMax株式會社商品開發部長中務茂夫表示:“目前印度服裝質量沒有中國產品好,現在不會去印度購買服裝,3-5年以后可能會有這種可能性。” 出口轉內銷對于國內服裝企業來說無異于1次“脫胎換骨”,從只管生產向設計與終端銷售的兩端延伸,正是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所提出的“微笑曲線”理論。 艾格集團創始人PierrePilchior表示,中國企業要完成這樣1個過程需要有耐心,“對于企業來說如果目標是要速贏,拷貝和模仿是賺錢最快的途徑,但是要創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