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紡織小鎮的“候鳥”能否飛回
地人口485戶、1932人,申辦暫住證外來務工者3500人。2008年175戶人家租住村里655間出租房(含7-8棟村民別墅樓)。
獲悉目前出租房入住率僅有10%多一點時,明華村黨支部書記在為村級社會綜合管理松1口氣的同時,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長與村民增收皺起眉頭。 他算1筆賬:明華村共有655間出租房,月租金在120-150元/間,2008年全村房租就是102.18萬元,村民每年人均房租收入528.88元。若2009年外來農民工租房難呈現往年盛況的話,村民房租收入就會“跳水”。 村中發生的變化不局限于此。明華紡織原料市場改造前有300多名勞動力在市場就業,這不包括從事運輸的小本經營村民。以人均1.5萬元/年收入計算,村民1年收入450萬元,加上村中出租房,這個亞洲最大的紡織原料市場每年帶給村民的總收入近600萬元。明華村以土地入股建設的中紡城目前處于投資建設期,雖然沒有進入分紅階段,但是公司方每年按銀行同期貸款利息支付給村方,作為土地征用補償費發放給村民。這筆數目也不小。 市場新春開張營業后,紡織原料報價呈現漲勢,基本屬于有價無市,具體價格需等待買家確定。與此同時,當地紡織企業轉型發展給原料市場與勞動力需求帶來變化。1家織造廠的布局,從滌絲到坯布,至少5-6道工序,需要大量勞動力。 現在不少企業從紡織制造轉向做原料加彈,先進流水線的投入使用,管理方便,用人卻少。杭州興邦化纖有限公司20名員工現在可以輕松實現前些年100多名員工的效益指標。 近年來不少原料交易環節在企業間完成,借助市場平臺貨物交易量減少,這也給明華村村民帶來沖擊。過去紡織原料拉到市場交易,卸車是7元/噸,裝貨則要15元/噸,1家企業1年銷售3000噸原料,其裝卸費用達6.6萬元?,F在企業每年花2-3萬元請1-2名普工,包裝、裝卸“1條龍”。 與紡織原料交易市場為鄰,明華村村民就業主要以市場的裝卸工、保安員、衛生清潔員為主。不管是在出租房入住率,還是原料市場發展預期,毛偉方估計牛年會“有所下降”。元宵節前后看到明華村每天100來名外地務工者進入,這位書記又堅信原料市場離“牛市”并不遙遠。 方家橋村:調低村民分紅標準 明華村向東100米外就是錢清鎮方家橋村的紡織原料市場,2村經營戶沿104國道而建融為1體,只有經營戶門店招牌上打頭的長途區號讓蕭紹2地涇渭分明。 2月3日農歷立春,江南細雨朦朧。錢清鎮原料市場附近的1位小4輪車主等1晌午不見貨主找車拉貨。他忍不住往貨箱的車輪撒1泡尿“沖霉氣”,國道上的車輛依稀而過,同行的200多輛車在路旁一路停放。 王小生家住錢清鎮上,57歲,拉著1輛3輪早餐車在市場門口吆喝著“油菜、包子、茶葉蛋,1塊錢2樣”。此前這個幾縷銀發的老漢在小鎮租店面做早餐生意,2008年下半年無力支付店鋪租金歇1陣子。頭1回在此地做生意,他說只賣10元錢。 來錢清紡織原料市場裝貨的外地車一般是朝發夕至。“外地人越多,早餐生意就越好”,這名攤販一邊說著生意經,一邊望望店門緊閉的市場,搖搖頭。 龍學倫開著1輛電瓶3輪車在國道邊上來回穿梭,這名來自四川達州的師傅說,錢清原料市場約有100輛這樣的出租車,駕駛員以河南、安徽人居多。2008年春節每天可以賺到200-300元,牛年春節不牛氣,1天收入不到100元。 錢清紡織原料市場所在方家橋村人口不足1000人。目前農業人口約12名,其余都因為市場建設征遷土地后變為居民。他們在這個春天與市場外來務工者一樣,深感1場隨國際金融風暴而來的“倒春寒”。 20世紀90年代初方家橋還是1個負債30多萬元的貧困村。王郎水回村任黨總支書記后,村辦市場一舉成功。過年分紅成為當地村民翹首盼望的年度“壓軸戲”,至今未改。 2005年錢清原料市場管理體制調整,紹興縣、錢清鎮控股51%,方家橋村占49%股份。實施市場改造升級工程,在杭州、紹興2市交界處這個0.75平方公里的小村莊,掀起1場城鎮化劇變。村里亂搭亂建的出租房不見蹤影,取而代之是的村民公寓樓;市場營業店鋪由1400多間增加至1800間,1000多家公司或經營戶進駐,并帶動15家餐飲酒店、20多家旅館的發展。 方家橋村黨委委員、副主任葉金夫說:“寸土寸金的地方,出租房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村民可觀收入來自分紅。”1800間店鋪,高的年租金2-3萬元,低的年租金也7000-8000元。以每間1.5萬元/年租金計算,市場1年收入27 |